邮子彝乡行 共筑凉山兴 —— 南京邮电大学学子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18 12:4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谢晗   阅读 5.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76日至9日,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信息安全专业“信安彝路·筑梦凉山”实践团一行8人,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以“青春叩响山乡门,共筑振兴连心路”理念为指引,开展集入户考察民情和乡村振兴于一体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用专业智慧赋能乡村发展,以青春实干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丈量民生温度:用青春步伐传递人文关怀的力量

南京邮电大学暑期三下乡“信安彝路·筑梦凉山”实践团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提升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质量”以及民政部等十部门出台的《关于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深入乡村,传递温暖与关怀。

实践团走进一户有三位留守儿童的家庭。成员们与孩子们亲密互动,一起做游戏,耐心了解他们的生活点滴与学习习惯,为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送去人文关怀。针对孩子们和老人网络认知浅薄的情况,林昀同学用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案例进行防诈骗知识讲解,为孩子们及其家庭筑牢安全防线。同时,教会了老人和孩子使用旧手机打视频电话,搭建起与远方亲人沟通的桥梁,助力亲情传递。

▲图为林昀同学教老人打视频电话

随后,实践团带着精心准备的牛奶和水果,前往脱贫成功的空巢老人邓正聪家中探望。在与老人亲切交谈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科技扶贫为乡村带来的巨变。比如当地引进 “玉草” 等多年生饲草品种,极大降低了养殖成本,让老人重拾劳作热情,对生活充满希望。成员们紧紧握住老人的手,以真诚的交流和细微的举动传递关爱,让老人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与尊重。看到老人欣慰的笑容,成员们更加深刻领悟到脱贫攻坚不仅是物质上的脱贫,更是对人的尊严与对未来生活希望的重塑。

▲图为成员紧紧握住邓正聪老人的手

实践团的这些行动,切实关爱了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人文关怀的力量,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学子的担当与奉献。

绘就乡村振兴:用科技研发开创特色产业新格局

2024-2027年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指出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作为西南蚕桑产业大县,宁南县 “一根桑枝富百姓” 的特色发展模式引人驻足。实践团循着产业振兴的脉络深入探寻,走进这片富民成果的生动缩影 —— 金桑庄园。实践团成员们跟随讲解,深入了解 “桑蚕菌肥” 种养循环系统。在桑枝食用菌研发基地,成员们看到了变废为宝的奇迹,26 万吨桑枝经加工转化为致富资源。

▲图为实践团成员寻找桑枝红托竹荪蛋

企业采用“标准化菌包 — 农户规模养菌 — 统一销售”的模式,农户李大叔就靠着养菌,收入比以往单一养蚕时大幅增加,实现了稳定增收。庄园还通过夏冬两季菌种搭配,确保生产可持续。在产品展示区,从榆黄蘑到桑叶茶等丰富多样的产品,体现了产业链的延伸;而小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触摸菌菇的场景,更让成员们看到产业发展背后的文化育人价值。

据悉,此次实践活动已通过4篇微信公众号推文、5条抖音短视频等形式扩大影响,相关成果被汇聚成实践报告。乡村振兴虽任重道远,却处处涌动着希望的脉动。南邮学子立足信息特色,以专业所长对接乡村所需 —— 用新媒体为金桑庄园产品架起产销桥梁,以科技赋能推动产业升级。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挥洒青春汗水,贡献智慧力量,让乡村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撰文 | 吴俊达 袁鹏 杨景博

图片 | 林昀

审核 | 林昀 张谢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谢晗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