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陈家国 刘兴兴)为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增进对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与凝聚力,2025年7月15日,淮阴工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运河古韵,民族同心”暑期实践团的成员刘兴兴走进邳州市博物馆和邳州市漕运码头开展实践,在历史的长河中触摸运河脉动,在文化的交融里感受民族同心。图为参观邳州市博物馆正面照
活动伊始,博物馆讲解员以邳州段运河的历史变迁为切入点,引借清朝康熙本《邳州志》文献,讲述了京杭大运河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邳州段运河的起源和发展。据讲解员介绍,邳州地处大运河中部,在整个运河水系中属于中运河水系,北起山东台儿庄、南入宿迁,途经邳州城区和9个镇,全长56.1公里。自明后期开泇济运以来,运河的流经与漕运的便利有力促进了邳州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当时的邳州舟车鳞集,贸易兴旺,大批商船往来频繁,逐渐形成南北喉襟要地,对运河沿线城镇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大运河承担着南粮北运、北货南输的重任,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行洪、灌溉等作用,是邳州人民的“母亲河”,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文化遗产。随着城市生活的丰富和南北交流的增多,孕育和滋润了丰富多彩的邳州运河文化。图为聆听讲解员介绍运河文物
图为参观博物馆(文物)
“徐古王都”展厅陈列着在运河(邳州段)两岸出土的文物:瓷器、银锭、彩陶、兵器矛戈……讲解员介绍到:“在运河的两岸,坐落着无数城池村落,他们来自不同朝代,隶属不同民族,大运河用宽广的胸怀接纳、滋养着每一代代人,一代代人也共同创造了运河文化”。不同朝代的文明在同一片土地上并行不悖,共同绘就了大运河两岸这绚烂多彩、生机勃勃的生活长卷。在这里出土的文物是大运河沉淀下来的符号,更是历代生活在两岸的人们留下的民族结晶,这些文物见证了大运河的古韵历史,也演绎着各民族团结同心、多元共生的荧幕。
伫立艾山之巅,漫步大运河畔。遥望鸿蒙初开,刀耕火种,东夷先民在这里创造了神秘灿烂的史前文明;明清两朝,开泇济运,这里奏响了运河时代的华彩乐章……人类文明的不同历史阶段给这片永恒而深沉的大地饰以鲜活的亮色,穿越时空,溯古通今。图为京杭大运河
当运河的波光在岁月深处流转,那些曾在码头交错的身影、在船舱共鸣的乡音,早已凝结成中华民族共有的记忆。博物馆历史文化陈列,便是将这动人的历程及其结晶珍存下来、展出来,让后人知来处、明去处。运河赫赫,苍浑雄奇;薪火相传,百世一系。无数青年学子感恩先人留下的丰厚馈赠,追忆六千载邳邑的沧桑巨变,循迹延绵不绝的运河文脉,鉴往知来,砥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兴兴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