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婷婷)当青年学子将生态文明思想具象为湿地畔的童声问答,当乡土记忆化作生态保护的鲜活教材,这场发生在封江口的"思政实践课",正是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荷风摇翠,碧水含情。7月16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四叶草青年志愿服务队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为实践载体,创新打造"湿地生态思政课"。大学生志愿者们带领数学生走进封江口国家湿地公园,通过"自然观察+文化溯源+价值引领"三维课堂,将生态文明理念与乡土文化教育深度融合,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报国志向,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将生态文明思想播种在童心深处,让青春信仰在绿水青山间拔节生长。
踏访湿地识乡韵:一草一木总关情
葱茏草木间跃动着鲜亮的“志愿红”。在湿地公园生态步道上,大学生志愿者化身“自然导师”,引导孩子们俯身观察芦苇的坚韧、触摸荷叶的脉络、辨识芡实的形态。“这是随州人餐桌上的‘鸡头包’,它可是水质‘清洁工’哩!”历山镇双寨村周后盾书记用乡音讲述乡土植物故事。孩子们在《湿地植物图鉴》手册上认真标注,乡土植被的生态价值与文化记忆在指尖流转中悄然传承。此刻,志愿者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乡土认知,让生态保护意识扎根生活肌理。
▲图为志愿者和学生们参观湿地公园
科普馆里润民心:方寸天地见乾坤
湿地博物馆内,一场“种子漂流记”互动课点燃求知热情。志愿者运用3D生态沙盘动态演示候鸟迁徙路线,结合随州出土的曾侯乙墓“鹿鹤”文物纹样,阐释“千年鸟道”的文化密码。“看!这只环颈雉标本和咱村后山的一样!”一位学生的惊呼引发共鸣。在"种子漂流记"互动展台,孩子们将本地珍稀植物种子嵌入电子地图,光影流转间构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科技赋能的文化叙事,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在童心中焕发新生。
▲图为学生们观察生物轮盘
生态课中植信念:青山碧水映初心
“若把湿地比作‘地球之肾’,咱们封江口就是随州的‘生命之源’!”在地理思政微课堂上,志愿者向学生们展示《随州水利志》,讲述1958年万人筑坝的奋斗史诗。孩子们通过水质检测实验见证湿地净化奇迹,在“家乡水”主题绘画中勾勒绿色发展蓝图。当童声齐诵《湿地保护倡议书》,生态文明种子已随江风播撒进心田。
▲图为学生们观察湿地立体地图
封江口的涟漪中,倒映着青年与孩童共同书写的故事。当大学生牵着留守儿童的手辨认芡实叶片,当泛黄志书与数字沙盘在博物馆辉映,志愿者们看见了思政教育的生命力——它不在书斋中,而在草木拔节的声响里,在代际传递的乡愁中,更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青春足迹间。此次“湿地生态行”是四叶草青年志愿服务队“三下乡”实践的重要篇章。团队将持续深化“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育人模式,让青年智慧在田间地头绽放,使家国情怀于乡野沃土生根,为绘就随县美丽乡村新画卷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婷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