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李姜莹 卢悠然 路瑶) 为响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号召,南通大学莫文隋“聚彩育苗” 志愿服务团队在南通市崇川区幸福社区活动中心开展了一场 “童心绘板鹞,非遗续新章”的非遗传承特色活动。本次活动将板鹞风筝制作技艺与传统纹样艺术相融合,引导社区儿童深入学习非遗知识,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初探:板鹞风筝的寓意与制作
板鹞风筝作为南通传统民俗器物,其六角或八角形制象征宇宙秩序与“六合同春”之吉兆。筝面彩绘承载祈福禳灾的民俗信仰,而独特的葫芦、蚕茧哨口装置,受空气动力激振发声,构成“空中交响”,其声学原理体现为沟通天人的声学礼器。其制作融合空气动力学、声学与民间美术,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通大学莫文隋“聚彩育苗” 志愿服务团队以本地非文化遗产——板鹞风筝为依托,开展了一场 “童心绘板鹞,非遗续新章”的非遗传承特色活动。活动伊始,志愿者以猜谜的形式引入风筝主题并讲解了关于《事物纪原》中“垓下纸鸢”的场景:公元前202年,韩信以牛皮风筝丈量未央宫距离,又用纸鸢传递“四面楚歌”讯息。小朋友们第一次了解到风筝曾是“古代无人机”。“如果你有一只能飞的风筝,会用它做什么?”志愿者的提问引发了五花八门讨论,“送信、送外卖、拍vlog……”童言童语里,展现了孩子们对风筝功能的生活化想象。
图为小朋友踊跃参与互动 李姜莹/供
志愿者演示了板鹞风筝的制作过程,即以坚韧的竹篾骨架作为支撑,用特制的传统浆糊粘贴轻薄的宣纸,再用专业的矿物颜料在扇面大小的风筝雏形上绘制传统纹样。当看到 “仙鹤衔芝”“牡丹缠枝” 等图案,与竹骨形成精巧的对称结构时,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了传统纹样中蕴含的吉祥寓意与美学价值。
图为志愿者讲解南通板鹞风筝 李姜莹/供
体验:板鹞风筝的制作实践
在讲解了作画过程的基本要点后,拿到材料的孩子们立刻三五成群围坐成圈,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跃然纸上。三年级的黄子轩画了一只“会飞的鲸鱼”,蓝色的鲸身缀着星星,他说:“这样的内容是想让鲸鱼也能像风筝一样摸到云朵”;一年级的张若瑜则在风筝边缘画满了彩色花朵,“这样风筝飞起来,就像带着好多礼物去旅行”。
图为志愿者帮助孩子制作南通板鹞风筝 李姜莹/供
孩子们兴奋地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有的骄傲地指着风筝上的竹哨装置:“老师说这是‘响器’,飞起来会像风铃一样唱歌呢!” 志愿者们随即补充道,这些竹哨的排列组合大有讲究,不同的搭配能发出 “宫商角徵羽” 的音阶,这是板鹞风筝 “声形并茂” 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古代工匠声学智慧的体现。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了板鹞风筝的独特韵味与传统工艺的对称之美。
深耕:探寻板鹞风筝的匠心之处
相较于北方沙燕风筝的灵动,南通板鹞更显庄重浑厚,老手艺人在制作板鹞中融入生活智慧与地域文化特色。小朋友们纷纷表达了自己对于非遗传承的想法:“要把这只风筝教给妹妹”“长大了想做会唱歌的风筝”“要让更多人知道板鹞风筝的故事”…… 这些朴素的话语与五彩斑斓的风筝相映成趣,非遗知识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孩子们的心田。
南通大学莫文隋“聚彩育苗” 志愿服务团队聚焦非遗传承,引导孩子们走进板鹞风筝的文化世界,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加深了对传统技艺的理解与热爱,为非遗传承注入了鲜活的童心力量。未来,南通大学莫文隋“聚彩育苗”志愿服务团会继续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推广,通过更多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青少年深入了解并热爱传统文化,让非遗在年轻一代的手中焕发勃勃生机。
图为参与人员合影 李姜莹/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路瑶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