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政策,助推乡村振兴与优秀文化传承,四川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8日至12日走进通江县壁州街道北街社区和西典培训学校,以“语言学习+文化教育+美育+体育”的融合模式开展推普活动。20余名当地儿童在趣味互动中夯实语言基础,在文化浸润中厚植家国情怀,让普通话成为连接乡土与世界、传承优秀基因的青春纽带。
趣味启智普语乐 课堂互动绽活力
推普课程以一段发音有误的音频切入,直观的交流障碍瞬间聚焦孩子们的注意力。实践队将枯燥的拼音训练转化为“魔法音节王国”“发音特工队闯关”等沉浸式游戏:“小青蛙打哈欠”比喻口腔打开练习,“火车鸣笛”模拟声调起伏,绕口令挑战赛让课堂笑声不断。孩子们在“咧唇卷舌”“顶腮打嘟”的口部操中掌握发音技巧,在“慢吸慢呼”的声带热身里让语流更顺畅,在趣味互动中悄然爱上规范语言表达。
▲图为实践队带领孩子们做口部操热身,用趣味比喻讲解发音技巧。
课堂筑基练发音 趣味互动固根基
推普课堂以 “可视化 + 游戏化” 策略,让音节学习摆脱枯燥。队员们构建 “魔法音节王国”,将 an/ang易混韵母包装成 “云朵船”“彩虹糖工厂”,课件中 “天坛(tān)— 天堂(táng)”“新鲜(xiān)— 新乡(xiāng)” 的对比词,配合黑板上的声调标注,让抽象音韵差异变得直观可感。随后着,彩色拼音卡片和“普通话萝卜蹲”成为互动密钥。欢笑声中,平翘舌、前后鼻的发音规则悄然内化,让规范表达的第一步,走得扎实又欢快。
▲图为实践队员教小朋友读易混淆音节场景。
▲图为拼音卡片互动环节场景。
▲图为普通话萝卜蹲趣味游戏场景。
体艺赋能活力涌 青春逐梦精神扬
音乐教室里,《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伴着规范发音的歌声飞扬,队员结合创作背景讲述新中国少年的幸福生活,让家国情怀在歌声中自然生长。户外活动场上,“趣味地标接力跑”热闹开启:孩子们需用普通话准确喊出“当地特色建筑”“家乡名胜”等地标名称才能接力,绳梯训练中“加油”“坚持住”的鼓劲声此起彼伏。汗水与欢笑中,协作精神随步伐传承,规范语言在运动中自然运用,让成长的活力与语言的魅力同频共振。
▲图为实践队员教孩子们唱经典歌曲。
▲图为孩子们在“历史地标接力跑”中,用普通话喊出地标名称后奔向接力点。
社区工作人员感慨:“这种‘玩中学、动中悟’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趣味里练好了普通话,在奔跑中记住了知识。”此次实践以多元融合的创新形式,让普通话成为文化的“传播纽带”,让童心在规范语言与优秀精神的滋养中向阳生长。未来,实践队将持续探索“推普+文化教育”模式,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文化振兴添彩。
▲图为实践队与孩子们合影留念,定格推普的温暖瞬间。
从北街社区的课堂到西典培训学校的操场,四川师范大学实践队以创新的“推普+”模式,让普通话不仅成为沟通的工具,更成为文化的“传声筒”与乡土情怀的“连接线”。当孩子们用标准的普通话唱响经典歌谣、讲述历史故事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语言的规范之美,更是优秀基因在新一代心中的延续之姿。
这场跨越校园与乡村的实践,既是对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生动践行,也是青年学子用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未来,当这些孩子带着规范的语言与炽热的家国情怀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他们口中的每一个音节、心中的每一份赤诚,都将成为续写文化篇章、建设美丽家乡的力量源泉——这,正是推普实践最动人的回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雨婷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