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到边疆——宁大学子探访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服务历程

发布时间:2025-07-17 14:2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紫轩   阅读 1.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口号激励着无数青年投身西部计划。2025年7月,宁夏大学“西行者·传声筒”三下乡实践团7名师生怀揣热忱,踏上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征程,开展以“天山脚下的青春答卷”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用镜头和文字记录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真实故事,深入伊宁市教育局、基层社区和学校,通过西部计划志愿者孙沈楠、徐艺凡等人,感受她们的奉献与成长。

志愿者与西部计划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从“公文小白”到推普先锋

“父母最初舍不得,但最终支持我来了新疆。”来自江苏南京的孙沈楠,2024年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伊宁市教育局语委办。初到岗位时,她连公文写作都需从零学起,但凭借“多问多听多看”的韧劲,如今已能独立策划全市推普活动。她创办的“伊语花城”公众号关注量突破3200人,组织免费普通话培训班惠及150余名学员。“这段经历让我从‘社恐’变得从容,更明白了基层工作的意义。”她笑着说。

最令她难忘的,在伊宁市六星街,成排的葡萄推车让她惊叹不已。当她尝试用普通话询问价格时,卖葡萄的维吾尔族老奶奶虽然听不懂,却立即露出和善的笑容,并招手唤来孙女帮忙翻译。这个十几岁的小女孩普通话十分流利,热情地为双方充当翻译。更让孙沈楠感动的是,老奶奶虽然语言不通,却亲手摘下一串晶莹的葡萄递给她品尝。这个温暖的瞬间,让初来乍到的志愿者真切感受到了新疆人民的热情好客。

“这一幕不仅让我感受到当地群众的友善,更见证了国家通用语言在年轻一代中的普及成效。”如今已在新疆服务第二年的孙沈楠这样说道。像她这样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正用亲身经历打破对新疆的刻板印象,在这片热土上书写着动人的青春故事。 

西部计划工作人员孙沈楠的工作日常 

用手语架起沟通的桥梁

“聋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只有眼睛,我的任务是帮他们‘打开’这扇窗。”2023届志愿者徐艺凡服务于伊宁市特殊教育学校,教授聋生《沟通与交往》课程。尽管专业对口,初上讲台时她仍忐忑不安:“怕学生发现老师‘什么都不会’。”通过听课、请教同事、自学教案,她逐渐摸索出教学方法,甚至用舞蹈动作辅助手语教学,让孩子们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 

一次午休时的“惊险”经历让她铭记至今:一名培智学生突然跑出教室,她辗转半小时才找回。“学生的安全是底线,这份责任让我迅速成长。”服务期满后,徐艺凡通过新疆省考留在了伊宁市团委,“我想继续为这片土地发光发热”。

志愿者采访西部计划工作人员徐艺凡

青春与边疆的双向奔赴

团队通过5天跟拍、访谈,制作了纪实短片《西部计划在伊宁》和汉哈双语宣传手册,记录下志愿者与当地居民互帮互助的暖心瞬间。队长努尔舒阿柯·别卡力木感慨:“他们用行动证明,西部计划不仅是奉献,更是青春淬炼的舞台。”指导教师高媛表示:“这次实践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了‘用脚步丈量民情’的含义。志愿者们的故事,将成为激励更多青年奔赴西部的精神火种。” 

天山脚下的青春答卷,写满了坚守与热爱。正如孙沈楠所说:“西部计划是社会的‘学前班’,在这里,我们和新疆共同成长。”而“西行者·传声筒”小分队的故事,也将通过他们的镜头与文字,传递更多动人的边疆青春篇章。“选择西部,就是选择成长”,“这里的葡萄甜,人情更甜”。

撰写人:张紫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紫轩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5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