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赴五峰实践团队前往五峰县,亲眼见证了这场 “山上种树、林间养蜂、林下种药” 的绿色革命。层峦叠嶂的武陵山脉深处,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正以 “林药蜂” 立体生态种养为笔,在 295.6 万亩林海间勾勒出一幅生态与经济共生共荣的画卷。它通过融合林业、中药材与养蜂产业,让沉睡的山林苏醒为 “绿色银行”,在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平衡木上,谱写了乡村振兴的和谐乐章。
一、立体种养:让每寸林地都生金
清晨的阳光穿透五倍子林的枝叶,在林下白芨、独活的绿叶上洒下碎金般的光斑,中华小蜜蜂在花丛间跳着 “8 字舞”—— 这是 “立体农场” 日常。从昔日到处都是“畜牧污染”的五峰县,到如今绿水青山的 “林药蜂”,正是五峰生态转型的生动注脚。“林药蜂”立体农业模式是由上层种植盐肤木,中层套种中草药,下层养殖蜜蜂,进而形成高效生态循环系统,达到资源最大化利用的目的。
▲图为五峰土家自治县“林药蜂”产业景观
在五峰,这样的 “林药蜂” 融合图景已铺开 4 万余亩,五倍子与中蜂共舞,红花玉兰与天麻相依,退耕还林增效行动孕育的 8600 亩示范基地,正让 3000 余户农户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年增收近 2 亿元。二、科技赋能:为绿水青山注入“智慧芯”
为了更加亲身体验“林药蜂”立体农业模式的科技智慧成果,实践团队在7月12日前往赤诚生物的五倍子产区地之一进行参观,想要更多的了解“林药蜂”模式的奥妙所在。
▲图为实践团队寻找树上五倍子果
在五倍子种植产业化基地,实践团队亲身了解了五倍子的种植模式与生态产业,对于其中的立体种植模式的高效化而感到好奇,“林药蜂”三者的和谐运作与互相帮扶构成了这一美好的生物共存的景象。
▲图为正在生长走向成熟的盐肤木
五倍子从亩产 175.04 公斤到 420.21 公斤的飞跃,背后是科技力量的托举。五峰县牵手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 “智囊团”,组建产学研攻坚联盟:人工繁育倍蚜虫破解 “挂倍难”,天麻代料栽培技术砍掉 “木材依赖”,不仅让种植成本降低 24%,更减少木材消耗 70%,实现 “少砍树多赚钱” 的生态证法。
该五倍子种植基地属于五倍子种植生产的龙头企业赤诚生物,它以 “初加工筑基、精深加工提质” 的路径,将五倍子转化为面膜、中草药牙膏等大健康产品,其提取物通过国际 KOSHER、HALAL 认证,远销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助农增收超 25 亿元,让山间野果变身 “国际名片”。
▲图为五倍子系列产品
三、三产融合:编织生态经济“共富网”
118 家专业合作社星罗棋布,12 处产业融合示范基地串珠成链,“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的利益联结机制,让 “林药蜂” 的红利精准滴灌到每个环节。在百年关五倍子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从中药材种植到蜂蜜采收,从初级加工到电商发货,一条全产业链条正驱动价值倍增。
生态优势更催生出 “美丽经济”。柴埠溪景区的中医药康养体验馆里,五倍子足浴的温润、蜂蜜 SPA 的滋养吸引游客驻足;“世界茶旅古镇” 渔洋关茶香袅袅,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目前,全县 35 万亩中药材基地创造 10 亿元综合产值,11 万群中蜂酿出 1.5 亿元甜蜜收益,“林药蜂” 模式更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和国务院《生物多样性白皮书》,这一“五峰方案”成为生态经济的 “中国样本”。
四、绿富同兴: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站在桥坪村的观景台远眺,昔日的煤矿关停地已变身 “全国生态中药小镇”,五倍子林与中药材田交错成锦,蜂箱点缀其间如跳动的音符。“不砍树也能富” 的理念,正让五峰的每片山林都成为 “活的生态银行”。
“将持续以科技为翼,推动‘林药蜂’模式向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进阶。” 五峰县下一步将打造现代中蜂产业示范县,拓展 “飞地经济” 深化中药材加工,让绿水青山的底色更亮,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
从 “砍树卖钱” 到 “养林生金”,五峰的实践撕开了 “生态与经济对立” 的认知藩篱。这场发生在武陵山区的绿色变革证明:当生态保护与产业创新同频共振,绿水青山不仅能带来 “诗和远方”,更能孕育出可持续发展的 “五峰智慧”,为乡村振兴提供生生不息的动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怡博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