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陈时涛、刘文文、凌蕾、陆睿)在开阳县的山水之间,数十处红色遗迹如珍珠般散落。它们承载着红军长征的峥嵘岁月、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虽历经风雨洗礼,却始终闪耀着不灭的精神光芒。7月11日至14日,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张月副教授、陈添鸽老师带领由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硕士生、本科生组成的考察团队踏访这片红色土地,既见证了遗迹保护的坚实步伐,也关注到发展中的待解之题,更看到了红色基因传承的蓬勃希望。
红色印记:镌刻在黔中大地上的革命史诗
开阳的红色遗迹,是一部立体的革命史书。在楠木渡镇胜利村,中央红军抢渡乌江茶山关渡口遗址庄严肃穆,1982年此地便成为省级文保单位。在这里,“三过开阳陈列室”里的红军路线图、军装与军功章,无声诉说着1935年红军抢渡乌江的壮举;“红色研学书屋”的长征书籍、“红军泉”流淌的清泉,连同13座无名红军烈士墓,共同构成了沉浸式的红色课堂,常年承接各类机关、学校的研学活动,年接待量超万人次。
▲图为茶山关渡口红军三过开阳陈列室
开阳县烈士陵园则是另一个精神地标。这座由清先农坛改建的陵园,不仅矗立着14.72米高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更以英烈墙记录101位开阳籍烈士的名字,8座红军烈士墓与“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残骸交相辉映,成为集县级烈士纪念设施、省级国防教育基地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教育阵地,年接待各类纪念活动近千场。
▲图为开阳烈士陵园
▲图为工作人员展示马头寨红军标语
在龙岗镇马头寨,明清古宅的墙壁上,“红军是工农的军队”“打倒卖国贼”等标语虽历经沧桑,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1935年红军过境时唤醒民众的力量。这些墨书印记与张学良幽禁处旧址的民国文物、顺岩河渡口的红军强渡历史一起,串联起开阳从长征时期到抗战岁月的红色脉络,成为不可复制的精神遗产。
守护之路:在传承中探索前行的坚实步伐
多年来,开阳从未停止对红色遗迹的守护。早在2002年,龙岗红军标语、坝子中央红军指挥所旧址等便被列入县级文保单位;2010年,张学良幽禁处旧址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修复后的“行辕”与刘家祠堂,通过马鞍、民国家具等实物展品,让游客得以触摸历史。
▲图为张月副教授和张学良幽静禁处工作人员交流
在茶山关渡口,村集体创新推出“订单式服务”,既保障了遗址的有序管理,又通过各类活动接待实现了“以用促保”,让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动能。开阳县烈士陵园更是发挥多重基地优势,将烈士事迹宣讲与青少年教育、干部培训相结合,让红色故事走进课堂、深入人心。
对于部分濒危遗迹,当地也在积极行动:马头寨尝试用数字化技术对风化标语进行影像留存,格林卢宅的村委会定期开展安全巡查并设置警示标识,顺岩河渡口在节假日组织志愿者清理环境……这些点滴努力,无一不彰显着开阳人守护红色根脉的自觉。
焕新展望:让红色火炬在创新中永续传承
在走访过程中,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考察团队发现部分遗迹存在保护难题:部分标语因自然侵蚀需加强技术防护、一些渡口因交通不便需完善基础设施、跨区域遗迹需强化协同保护等。所幸,开阳正以更系统的思路推进升级。据了解,当地已着手制定红色遗迹保护整体规划:针对茶山关渡口的碑刻风化问题,计划引入专业团队开展防风化处理;针对张学良幽禁处等遗迹的交通瓶颈,拟拓宽周边道路并配套停车场;对于跨区域的乌江渡口群,正积极与遵义等地对接,探索“联合保护、联动开发”模式。
更令人期待的是,开阳正着力挖掘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将红军长征故事与乡村振兴结合,规划“红色研学路线”,让游客在探访遗迹的同时感受新农村风貌;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通过“小小讲解员”培训、重走红军路、红军餐等创新形式,让青少年与革命历史“对话”。
这些散布在开阳大地上的红色遗迹,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的指引。从茶山关的清泉到烈士陵园的丰碑,从红军标语的墨迹到纪念馆的文物,它们在守护中传承,在创新中焕彩,正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奋进的精神火炬,照亮着黔中大地的前行之路。
撰文 | 陈时涛、刘文文、凌蕾、陆睿
图片 | 王婷庭、王盼盼、龙伟、杨熙浪
审核 | 张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陆睿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