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文脉守望者”暑期社会实践队近日走进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以“探寻陶瓷脉络,传承华夏匠心”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在古陶瓷的温润光泽中触摸中华文明的千年印记。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以收藏、展示和研究中国古陶瓷为核心,馆内珍藏着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各类陶瓷文物千余件。实践队员们重点参观了“大河上下——黄河流域陶瓷精品展”,队员们沿着清晰的时间轴线,系统观摩了先秦古朴的陶器、汉唐风格多元的陶瓷以及宋元明清技术与艺术融合的精美器物。通过一件件精美文物,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匠人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这些承载着岁月记忆的陶瓷,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也让队员们不禁思索,在新时代如何让这些古老技艺薪火相传,将陶瓷文化的魅力继续发扬光大。
图为实践队员欣赏大河上下——龙山文化系列文物
图为实践队员在对“兽面人身像”陶瓷进行探讨
图为实践队员在对馆内文物进行摄影记录
图为实践队员在欣赏北朝褐釉莲花尊
图为实践队员在欣赏瓷瓶类文物
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偶遇几位前来参观的文物爱好者。其中一位老先生正对着一件明代青花缠枝莲纹罐驻足凝视,队员们主动上前交流。老先生指着瓷器上的纹饰说:“这缠枝莲纹看似重复,实则每朵花的姿态都有细微差别,古人在纹饰里藏着‘生生不息’的寓意呢。”通过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文物爱好者对话,队员们发现,对陶瓷文化的热爱能跨越年龄与身份,这种自发形成的文化共鸣,正是传统文脉得以延续的鲜活动力。从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到与文物爱好者的交流,队员们深刻理解了“匠心”二字的重量。
图为实践队员在与传统文化爱好者进行交流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文化传承指明了方向。馆内珍藏的千年陶瓷所承载的匠心与智慧,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位“文脉守望者”心中。他们将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扎实的行动,投身于后续的实践征程,用心守护文化根脉,用情传递文明薪火,让千年陶瓷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贺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