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传承,薪火同行”三下乡志愿队宣讲组与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的三下乡团队,在高明乡司徒铺村围绕“红色传承与乡村振兴实践”展开深度交流。两校青年学子通过经验分享、案例分等形式,探索新时代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图为两校三下乡志愿服务团队的成员合影
交流会上,双方围绕乡村教育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展开“头脑风暴”。“理论宣讲如何摆脱‘照本宣科’,让村民愿意听、听得懂?”“如何让红色教育融入日常课堂,避免流于形式?”……一个个直击痛点的问题抛出后,现场讨论迅速升温。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团队以“沉浸式红色教育+基层宣讲”模式破题。“我们在走访何叔衡故居时发现,单纯讲解历史事件容易让村民觉得‘距离远’,但当我们编排何叔衡相关红色情景剧,让队员扮演革命先烈再现历史场景时,村民们不仅看得专注,还会主动追问。”雷涛结合实践案例解释道,这种“故事化表达+场景化体验”的方式,能让党史故事从书本走向生活。团队成员黎星煜则补充了更贴近民生的实践心得:“在石梅村宣讲时,我们特意收集了村民最关心的医保报销比例、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落地情况等问题,把理论融入‘柴米油盐’。比如讲‘共同富裕’,就用‘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多少’来举例,村民们听得认真,还会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团队同样深耕支教与宣讲领域,聚焦“红色宣讲下沉式实践”,带来接地气的宣讲经验。“司徒铺村的老党员多,他们对红色历史有特殊情感,但传统宣讲方式难以引发共鸣。”团队负责人李可欣分享道,“我们组织了‘老党员讲往事+青年学子谈感悟’的互动宣讲,先请村里的老支书讲当年参与土改的经历,再由我们结合政策解读时代变迁。”她展示的活动视频里,一位白发老人握着学生的手说:“你们讲的新政策,接了我们当年干革命的地气!”
此次交流活动不仅促进了高校间的资源共享,更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学子的实践中焕发新生机。正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带队老师所说:“青年学生在相互学习中深化了对‘赋能乡村、服务振兴’的理解,这正是三下乡活动的意义所在。”未来,两支队伍将继续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红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