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铸魂守初心 井冈清风启新程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吉安市井冈山

发布时间:2025-07-16 17:1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佳怡、许祥瑞、刘宝元   阅读 4.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4日讯(通讯员 许祥瑞、刘宝元)井冈山上的苍松翠柏,涤荡着革命岁月的烽火回响,镌刻着最本真的廉洁基因。在坝上村,革命先烈李筱甫之孙李祖芳老师指着老照片向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赴井冈山暑期社会实践团的队员们讲述那段往事:1928年,祖父将家中白马、650块银元、20担菜籽、36担稻谷悉数赠予工农革命军,不求回报,只为“红军是为老百姓打天下”。这朴实的讲述似一堂生动的廉政课,让实践队员们在这片红土情深中深刻体悟:井冈山精神从来都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而是滋养当代廉政建设的源头活水。

▲图为李祖芳老师在为实践队员讲述红色故事 崔科凡 摄

初心如磐:革命年代的廉洁密码

李筱甫同志的无私奉献,是对井冈山时期整体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在荆竹山雷打石前,“不拿群众一个红薯”的纪律规范划破历史长空,让工农红军与旧军队划出了本质的界限。小井红军医院里,张子清师长把紧缺的食盐让给重伤员,自己却因感染而不幸牺牲,他用生命诠释了“不搞特殊化”的政治本色。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井冈山廉政文化的核心内涵:廉洁从不是写在纸上的纪律条文,而是源于“革命为了人民”的信仰自觉,是融入血脉的责任担当。

廉洁是政治生命线,是赢得人民群众坚定拥护的不二法门。在公私分明的界限里,藏着民心向背的关键。革命年代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与新时代“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其本质上都是对“权为民所用”的执着坚守。

薪火相传:红土新貌中的作风延续

今日坝上村的焕新容貌,正是井冈山廉洁精神的当代实践。厕所改造、饮水工程、稻田养鸭生态模式等真正的民生工程没有花架子,全是实在事,恰如当年李筱甫同志支援红军的物资,每一分都用在了刀刃上。“红军的一天”特色项目带动井冈山地区乡村振兴,靠的不是虚报浮夸,而是“实事求是闯新路”的实干作风,与不务实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图为实践队员与李祖芳老师在“红军村”的合影 吴丹洋 摄

李祖芳老师守护的不仅是红色家族记忆,更是一种廉洁政治传统。当他把祖父的故事讲授给青年学子,其实正是在传递一个朴素却强大的真理:廉政建设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彰显在每一次具体抉择中的公私之辨。革命年代的银元菜籽,如今的惠民资金项目,场景在变、形式在变,但“当官发财两条道”的政治底线从未动摇,“心中装着群众”的政治立场始终未移。

砥砺前行:以井冈精神淬炼廉洁品格

如今,站在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井冈山,一个愈发清晰的事实已然呈现出来:反腐败斗争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既需要外在制度约束的“他律”,更需要内在信仰力量的“自律”。李筱甫同志在当年面对的物质诱惑,与今天一些领导干部面临的利益围猎,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对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的考验。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李筱甫同志为代表靠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顽强信念坚守了初心使命与信仰自觉;新时代的廉政建设,同样需要从井冈山红色基因中汲取伟大的精神钙质。

让井冈山精神成为廉政建设的“源头活水”,就要像李祖芳老师那样,把红色故事装进心里、讲进心中,要让“不拿群众一个红薯”的纪律意识转化为“不想腐”的思想自觉;要让“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优秀传统,融入权力运行体制的全部流程,让制度笼子越扎越紧;更要让“依靠群众求胜利”的政治智慧,成为监督执纪的重要法宝,让群众监督的眼睛照亮每一个角落。

▲图为实践队员在进行专题学习 崔科凡 摄

井冈山的风,吹拂近百年却依然清澈纯净。从李筱甫同志的银元稻谷到新时代的廉政新规,变化的是历史与时代背景,不变的是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与信仰初心。在井冈山这片红土上读懂“当官不是为享福”的踏实朴素道理,在廉政课中筑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坚强思想防线,井冈山精神必将成为烛照前路的信仰灯塔,指引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走得更稳、行得更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佳怡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13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