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听风茗”绘地派 —— 广外青年学子助力惠州地派镇产业文化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16 17:0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闵若诚 汪俊安   阅读 806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广东惠州市地派镇切实落实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部署,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语语言文化学院“且听风茗”突击队结对共建产业宣传生态。突击队深入探索地派镇特色产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出适配当地风格的宣传方案,将视频与推文宣传、文创产品等设计有机结合,为地派镇宣传工作交出大学生的“互联网 + ”答卷,助力“百千万工程”结出切实有效的成果。

在地派镇工作人员协调下,突击队与龙洞茶园、芒派红色文化展览及村史馆、天诚腐竹厂、见龙围与炮楼、苏村、地派温泉体验馆、景泰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地派山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单位取得联系并进行摄制工作。

▲图为队长在龙洞茶园与当地茶农交流采茶技艺

7月9日凌晨5点,队伍抵达天诚腐竹厂摄取腐竹生产制作过程。老板向队员们简要介绍了腐竹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磨豆、过滤豆浆、制作腐竹及晾晒等环节。队员们还在老板指导下,动手尝试了部分工序,亲身体验了传统腐竹制作的辛劳。制作环节结束后,老板接受了队员们的采访,分享了其通过腐竹产业带动增收致富的经验心得。

▲图为队员拍摄腐竹制作过程

同日下午,考察队伍抵达龙门县见龙围古村落进行探访。据悉,见龙围是清代光绪年间教育家刘士骥的故居,其祖父主持兴建的客家围屋建筑群至今保存完好。刘士骥心系乡土与民族发展,至今仍被当地民众纪念。村内用于防御匪患的炮楼是建筑群的核心特色。该炮楼高四层,采用独特的“器”字形平面布局,墙壁上开有242个梯形射击孔。炮楼内部设计周全,设有水井、粮仓、议事厅,并利用天井设置物资吊运装置。其东向扩大窗户的设计,有效改善了采光与通风条件,充分体现了当时为保障村民安全与生存而设计的防御智慧。

▲图为见龙围与炮楼的鸟瞰图

7月10日晚,突击队来到了景泰蓝非遗传承人罗秀玲老师的工作室。在工作室内,团队成员们观赏了精美的景泰蓝制品,并积极参与景泰蓝首饰制作体验活动。非遗传承人罗秀玲老师为队员们详细介绍了景泰蓝的历史渊源与核心制作工艺,并重点示范了“点蓝”这一关键技术环节。在罗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动手实践了掐丝、点蓝等工序,亲身感受到传统工艺所需的耐心与专注。此次体验活动,不仅让队员们领略了景泰蓝技艺的精妙,也促进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为罗秀玲老师向队员们讲解点蓝技巧

7月12日,惠州龙门县地派镇茶文化非遗传承人刘荣标师傅带领"且听风茗"小队开展山茶制作实践。当日上午,队员在刘师傅指导下赴茶园采摘"一尖两叶"茶青,学习标准采摘手法。返回茶舍后,刘师傅现场演示传统制茶流程:通过手测铁锅温度完成杀青,实时翻动使茶叶由青转黑;经反复揉捻与复炒,最终制成卷曲晒青茶。过程中重点讲解了火候掌控、青气药用等技艺要点。此次沉浸式体验使青年学子切身感知非遗技艺精髓,深化对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解。

▲图为刘师傅与队员们的合照

通过学习有关深入感受当地特色产业及文化后,突击队提出“互联网推广+实体文创周边”的线上线下双宣传策略,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文创产品展示

除此之外,突击队还使用独立摄制的素材制作不同题材的长、短视频和推文,分析社群画像,针对性发表在抖音、微信公众号与视频号、哔哩哔哩等社交媒体平台。

接下来“且听风茗”小队将进一步聚焦文创设计与互联网+等领域,为地派特色产业搭建可施展舞台,同时深刻体现地派文化内涵,稳步推进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以自己的阶段性成果抛砖引玉,激励更多青年伙伴加入乡村振兴建设中,一同以实际行动建设更美好的乡土中国。

撰文|汪俊安 闵若诚

图片|曹婧琪 汤彦铭 黄超越

陈志淏 杨靖之 杨露薇

审核|李翘楚 曹婧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闵若诚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2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