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的“红”与“绿”——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吉安市井冈山

发布时间:2025-07-16 17:0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佳怡、许祥瑞、刘宝元   阅读 728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4日讯(通讯员 许祥瑞、刘宝元)“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原宣传部部长陆定一的题词,精准道出了这片赤色热土的深沉禀赋。2025年7月,伴随着对峥嵘岁月的由衷崇敬与对蓬勃山林的自然向往,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赴井冈山暑期社会实践团踏上了这片浸润着革命记忆与生态灵秀的锦绣土地,开启了一场兼具精神洗礼与心灵感知的红色实践之旅。

从高铁站到全国井冈山教育培训基地的一个半小时车程里,车辆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向上穿行,像是钻进了一片无边无际的绿。道路两旁,茂盛的树木随山势起伏,交织成密不透风的绿幕,阳光穿过枝叶的缝隙,在车窗上投下跳跃的光斑。实践队员们纷纷望向窗外,被这满眼的苍翠生机深深吸引,仿佛每一片叶子都在诉说着井冈山的“山林好”。

行驶至培训基地,葱茏沃野带来的震撼尚未从心头褪去,这片土地上更为厚重的赤色丰碑,已在等待队员们去探寻体悟——这正是井冈山的第二“宝”:历史红。

▲图为实践队员在博物馆参观 崔科凡 摄

井冈山,这片被历史深深镌刻的土地,承载着中国革命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意义。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肩负着民族解放的使命,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奔赴井冈山。彼时,大革命刚刚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革命形势岌岌可危。但正是在这艰难时刻,他们以非凡的战略眼光与坚定的革命信念,选择在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创建了以宁冈县为中心的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根据地创建过程中,毛泽东同志领导工农革命军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创造性地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为建设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奠定了坚实制度基础。随后,毛泽东同志在荆竹山雷打石上庄严宣布了“三大纪律”,深刻体现出人民军队为人民的本质,对正确处理军队内部关系、军民关系以及瓦解敌军等方面,发挥了历史性的重大作用。​

▲图为实践队员在雷打石前商议制定队内纪律 崔科凡 摄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指引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引发了革命胜利的燎原之势,谱写出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

如今,井冈山不仅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更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这二十八个字高度凝练了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井冈山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

坚定执着追理想,展现的是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面对敌人的疯狂“会剿”和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始终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顽强意志克服缺衣少食、武器匮乏等重重困难,坚守革命根据地的执着品格;实事求是闯新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勇气和实践智慧:在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同志果断放弃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率领部队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打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困扰,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方向;艰苦奋斗攻难关,展示出革命先辈们在绝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姿态和直面挑战的担当精神: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将士们身处贫瘠山区,在处境极其艰难、物资极度短缺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推进根据地各领域的发展建设,让革命火种燃烧得愈发旺盛;依靠群众求胜利,彰显了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根本宗旨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革命风骨,红军在井冈山斗争中始终与广大人民同甘共苦,依靠群众的支援在白色恐怖中站稳脚跟,在斗争中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如今,井冈山精神早已跨越时空,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在新时代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指引着人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攻坚克难、奋勇前进。

▲图为实践队员在进行专题课程学习 崔科凡 摄

从盘山路上满眼的苍翠生机,到革命旧址里触摸的红色记忆,实践团在井冈山的每一步行走,都是对“历史红、山林好”双重魅力的深刻体悟。这片土地上,绿色山林孕育着生生不息的活力,红色历史沉淀着历久弥新的精神。正如井冈山精神跨越时空的感召,实践队员们带着这份从红土地与绿山林中汲取的力量启程,必将在未来的学习与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践行使命担当,让井冈山的“两件宝”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佳怡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2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