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稻浪随风翻滚。7月3日,安徽新华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志电先锋·青年实践团”来到六安市霍邱县,于孟集镇中心村开展首日科技助农实践活动。他们通过智能设备演示、技术培训、产业调研等方式,为当地特色农业发展注入科技动力。
图为无人机拍摄的田野
村委会访谈:书记谈科技助农规划
清晨,阳光轻柔地洒在田野上。实践团首站抵达孟集镇中心村村委会。在与村党委书记进行的简短座谈中,成员们详细了解到,当地推行“一季虾一季稻”的生态种养模式,深入知晓了稻虾养殖的发展现状,以及智慧农业在该地区的应用实践与实际需求。
图为实践团与书记正在进行访谈
村党支部书记介绍,中心村探索出“一季稻 + 一季虾”的生态循环模式。该模式借助水稻与小龙虾错季共生的方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效果,让同一片农田在不同季节能发挥双重价值。
图为实践团与书记的合影
无人艇巡田:科技助农显威力
下午,稻田里传来一阵轻微的电机声。一台身形小巧、配备摄像头和传感器的无人艇,在水面上灵活地穿梭。实践团带来的无人艇正在进行下田试验。这款无人艇可用于饵料投放、农药喷洒、水质检测等多项农业作业。它具备灵活的机动能力,能够更快速、高效地协同完成任务。
图为实践团成员搬运无人艇
这台由学院自主研发的无人艇养殖船,其系统对水下目标的跟踪能力相较于以往的单平台作业模式,跟踪精度和稳定性提升60%以上。随着启动指令发出,无人艇平稳驶入虾塘,在水面划出优美的航迹。团队成员还现场演示了无人艇的智能投喂功能。通过预设程序,无人艇能根据虾群活动区域自动调整航线,实现精准投喂。“相比传统人工投喂,这套系统能够节省饲料,还能降低人工成本。”
站在田埂上的村民们看得饶有兴致,有人忍不住感叹:“以前哪能想到,种田还能这么‘时髦’!这机器一用,我们省心多了,产量也更有保障。”科技的介入,让传统的稻田焕发出智慧农业的新活力。
农家话科技:老人眼中的新变化
实验告一段落,实践团一行走进村里老农户家中。刚说明来意,老人便笑着搬来板凳,拉着大家在屋里坐下攀谈。
“无人机打药我见过,可无人艇养虾,真是头回听说。”听队员们细细讲解无人艇如何精准投饵、监测水质,老人眯着眼睛笑起来:“这新鲜物件,真有意思。”
聊起“科技助农”,大爷打开了话匣子:“以前种地哪有现在这样?全看老天爷脸色,累得直不起腰是家常便饭。就说浇水吧,扛着锄头挖沟,太阳底下跑几趟,汗能把衣服浸透;打药时背着药桶,呛得眼泪直流,还总有些角落打不均。”他指着窗外的田垄,语气里满是感慨,“现在可不一样喽,有了科技帮忙,下田都不用沾泥,按个开关,浇水、打药全搞定。”被问起是否赞成把无人艇这类技术用在地里,老人拍着大腿连连点头:“现在过日子就得跟着时代走!有这好技术,咋能不用?”
图为实践团展开调研
青春归巢:大学生返乡创业记
田埂上,夏阳把稻叶晒得发亮。安徽新华学院的在读大学生蹲在田边,看着实践团成员操控的无人艇在自家稻田沟渠里灵活穿梭,屏幕上水质、水温的数据跳得欢快,裤脚沾着的泥点还带着潮气——这个暑假,作为学校无人艇研发团队的一员,他把自家的田变成了“科技助农试验场”。
起初,父母总念叨“机器哪有老把式靠谱”,对这“铁家伙”犯嘀咕。可看着无人艇精准投饵、实时监测虾田状况,比人工省时一半还多,老两口的态度慢慢松了。“以前养虾种稻全凭手感,天阴怕淹、天旱怕干,夜里都得去田埂上瞅几趟。”父亲摸着田埂上的草,语气里带着踏实,“现在这小船一跑,数据看得明明白白,心里头稳当多了。”母亲在一旁笑着接话:“孩子在学校学的本事,真能用到自家地里,这书没白念。”
这次返乡实践,不仅让家人亲眼瞧见了科技的分量,更让年轻人攥紧了念头。“毕业后就回村里。”他望着连片的稻田说,农村不缺好田好水,缺的是能把老手艺和新科技拧成一股绳的人。“我们年轻人揣着知识回来,不就是要搭这座桥吗?”风掠过稻浪,把这句话送得很远。
图为大学生与母亲的合影
初心如磐:科技兴农步履不停
从校园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志电先锋青年实践团的脚步,是当代青年扎根乡村的生动写照。无人艇在稻虾田激起的涟漪里,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当青年智慧遇上乡土需求,当实验室技术落地田间地头,不仅让传统种养模式焕发出新的生机,更拓宽了农民的增收途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科技 + 青春”的双重活力,让希望的田野孕育出更多可能。
图为实践团在田野的合影
撰文 | 王璟
图片 | 朱昊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璟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