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初心如磐。近日,池州学院 “赴中分探访红色地标,寻红色记忆” 实践团奔赴芜湖市繁昌区中分村,在晨光与稻香中,开启了 “听民声・探农情・悟红魂” 的实践旅程,以青春脚步丈量红色土地,用求知目光洞察乡村振兴脉络。
晨访乡邻:在口述历史中打捞红色记忆
上午八点,实践团成员在中分村村委会的协助下,兵分多路走进村民家中。这座承载革命记忆的村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红色故事:斑驳的墙壁印刻岁月痕迹,老旧农具静默诉说往昔,而村民们眼中闪烁的光芒,却将历史照得透亮。
“当年新四军游击队在后山活动,祖辈曾冒险送粮食,夜里听见暗号就往山林跑……” 在村民王大爷家中,泛黄的搪瓷碗、褪色的红袖章成为历史的注脚。实践团成员围坐聆听,录音笔与笔记本飞速运转,生怕错过任何细节。90 后村民李姐翻开手机相册,展示村里修缮的红色遗址:“这是当年的联络站,如今成了红色教育点,每年接待上千名参观者。” 从革命烽火到红色旅游勃兴,村民的讲述串联起历史与当下,让 “红色基因传承” 不再抽象,而是可触可感的岁月脉络。
走访中,实践团不仅是 “记录者”,更是“服务者”:发现村委会档案柜里的老照片边角卷曲,成员们主动整理、扫描归档;得知老人想学习手机拍照,便现场教学基本操作。“孩子们肯听唠叨、肯帮做事,就像自家晚辈!” 村民的夸赞,化作夏日最暖的回响。
午探田畴:在绿色沃野中解码振兴密码
午后烈阳高悬,实践团转向村外田畴。连片稻田泛起绿波,蔬菜大棚错落有致,一幅现代农业画卷铺展眼前。在村农技员张师傅带领下,成员们蹲在田埂观察水稻长势:“这片田用生态肥,病虫害少,产出的‘红色田园’稻米,游客抢着买!” 顺着指引,远处红色旅游步道与农田相映成趣 —— 原来,中分村正探索 “红色文化 + 生态农业”融合模式:游客参观红色景点后,可体验农事、认购农产品,实现 “以红带农,以农促红”。
“这片向日葵为何叶片发黄?”“大棚黄瓜咋防治霜霉病?” 实践团成员结合专业知识接连提问,张师傅笑着拆解答案:“得测土壤酸碱度,还要注意通风……” 问答间,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悄然搭建。成员们还发现,农田旁立着 “党员责任田”标识牌 —— 党员带头试种新品种,成功后再推广村民。“红色精神不仅存于故事,更活在产业实干中!” 成员的感慨,道出团队共识。
考察途中,实践团偶遇劳作村民,便主动除草、浇水。沾满泥土的双手、晒黑的脸庞,让 “乡村振兴” 从书本概念,变为真实可触的汗水与希望。
青春担当:在红土实践中锚定成长方向
暮色四合,实践团围坐复盘当日行程。笔记本上的密密麻麻,相机里的温暖瞬间,田间地头的深刻感悟,共同勾勒出 “红色传承” 与 “乡村振兴” 的交融脉络。
从倾听红色故事的热血沸腾,到观察产业发展的理性思考,成员们逐渐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图景,离不开红色基因的精神滋养,更需要青年接力奋斗。
七月的中分村,红色基因在走访中传承,振兴活力在田畴间涌动。池州学院实践团的一天,是 “三下乡” 万千故事的缩影 —— 当青春脚步踏上红土,当求知目光聚焦振兴,成长的答案便写在村民笑容里、浸在稻田芬芳中。
这群青年正以行动践行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誓言:让红色记忆照亮前路,让田野实践厚植情怀。未来,他们还将继续深耕,在红土沃野间书写更多青春答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艳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