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月的骄阳下,凤阳县小岗村的田野上翻涌着金色的稻浪,也激荡着青春的热忱。池州学院 “筑梦小岗” 实践团踏上这片承载着中国农村改革记忆的热土,以三天两夜的深度实践,完成了一场从历史认知到精神共鸣,再到行动觉醒的初心之旅。
图1-池州学院“筑梦小岗”实践团在安徽省小岗村开展实践活动
历史长河中的精神锚点
七月的小岗村,青砖黛瓦间仍回荡着 47 年前 “大包干” 的铿锵誓言。实践团抵达后,没有急于开展活动,而是先在历史的褶皱里寻找精神密码。指导教师李俊明在团队会议上的话语发人深省:“艺术设计不能脱离土壤,要做的是让小岗精神通过视觉语言活起来。”
图2-池州学院“筑梦小岗”实践团在安徽省小岗村开展实践活动—左宗鹏/摄
队员们埋首于 “大包干” 纪念馆的文献中,泛黄的契约文书上,18 位农民按下的红手印依然醒目。这些带着体温的历史信物,让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 的改革精神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在晚间的 “破冰之旅” 中,当来自全国的高校实践团队围坐畅谈时,左宗鹏的分享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小岗村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讲述创新的故事,这正是艺术创作最珍贵的素材库。”
这场跨越地域的思想碰撞,无意间复刻了小岗村 “敢为人先” 的精神基因。不同专业背景的青年学子围绕 “乡村服务中的专业价值” 展开的辩论,恰似当年村民们在煤油灯下讨论分田到户的热烈场景,只是今天的议题已从 “吃饱饭” 升级为 “富脑袋”。
改革热土上的青春宣言
次日的开班仪式,让这场青春实践有了更厚重的时代注脚。滁州市委副书记金力同志在致辞中提到:“小岗村的改革从不是历史的标本,而是持续生长的生命体。” 这句话在授旗仪式的红绸舞动中,成为全体实践队员的行动纲领。
图3-池州学院“筑梦小岗”实践团在安徽省小岗村开展实践活动—陶鑫蕊/摄
李锦柱书记的专题报告,为实践团打开了理解小岗精神的三维坐标。他指着投影幕上凤阳花鼓的剧照说:“这根鼓槌敲了六百年,敲出的不仅是民间艺术,更是小岗人‘困难当前,皆能攻克;纵有阻碍,无所畏惧。’的精气神。” 当讲到小岗村如何将 “大包干” 精神转化为 “乡村振兴方法论” 时,他特别强调:“青年的‘能力’,要体现在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田间地头的解决方案。”
这场报告后的深度访谈,成为实践团的 “思想充电桩”。针对 “凤阳花鼓的现代表达” 这一议题,李锦柱的建议颇具启发性:“不要让传统艺术只待在博物馆里,要让它成为年轻人手机里的表情包、乡村旅游的体验项目。” 这番话让主攻视觉创达的队员们豁然开朗,初步构思出 “花鼓元素 + 数字文创” 的实践方向。
图4-池州学院“筑梦小岗”实践团在安徽省小岗村开展实践活动—陶鑫蕊/摄
从历史现场到未来战场
三天的实践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青年学子与乡村振兴的对话通道。实践团成员在日记本上写下:“要做的不是复刻历史,而是让小岗精神在设计图纸上、在调研报告里、在与村民的交流中焕发新生。”
据悉,接下来实践团将深入农户采集素材,计划用插画形式再现 “大包干” 历史场景,开发融合凤阳花鼓元素的文创产品,并计划为村小学设计艺术教育课程。这些计划虽小,却承载着青年一代对 “改革” 二字的当代诠释 —— 正如小岗村从 “分田到户” 到 “乡村振兴” 的跨越,青春的实践也在从 “认知历史” 向 “创造未来” 演进。
图5-池州学院“筑梦小岗”实践团在安徽省小岗村开展实践活动—张伟、武诗雨/设计
在小岗村的夜晚,星空下的村委会大楼依然亮着灯光,正如 47 年前那个决定中国农村改革方向的夜晚。不同的是,今天的灯光下,是青年学子与基层干部共同绘制的乡村振兴蓝图,而那 18 枚红手印的精神火种,正通过青春的双手,传递向更辽阔的田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伟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