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青年大学生开展“老山城新重庆,社区记忆智传—AI赋能巴渝文化数字化新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15 14:1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彦楠   阅读 503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重庆,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发展变迁。我校成立以“中华文脉传承”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重庆,深入老山城,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到社区养老服务站能够实地感受重庆的变化,实践团成员挖掘本土文化内涵,助力中华文脉传承,在传承与创新中激活城市文化基因,助力老山城的人文底蕴在智能时代焕发新生。

寻访管家巷,触摸巴渝历史

为传承中华文脉,7月4日我校互联网信息学院中华文脉传承团深入管家巷进行文化寻访。师生们考察古墙石板,探访老宅建筑,体悟巴渝建筑之美。此次活动通过实地触摸历史痕迹,有效延续了城市记忆,深化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图为实践团成员前往管家巷探访▲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管家巷合影

青春寻脉,践行巴渝传承

为深入挖掘巴渝文化内涵,传承红色基因,7月4日我校互联网信息学院中华文脉传承团20余名师生先后赴三峡博物馆、重庆社会大学旧址等地开展文化寻访。通过实地考察珍贵文物、聆听山城故事,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此次活动有效引导青年学子将文化传承使命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学习山城历史文化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合影

十八梯寻访,触摸巴渝文化

为了探访巴渝文化,7月5日我校互联网信息学院中华文脉传承团走进了重庆十八梯,在这里与商户、游客和外国友人深入交流,探寻巴渝大地独特的风情与深厚的历史。向商户细细打听老巷的变迁故事,认真倾听游客畅谈对吊脚楼、青石板的直观印象,还为外国友人详细讲解十八梯从昔日商贸要道到如今文化地标的演变历程,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巴渝文化的厚重底蕴与鲜活生命力愈发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而传承这份文化的责任,也在每一位团成员的心中变得更加真切而沉重。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国外友人讲解十八梯故事▲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十八梯大隧道道口合影

从肩扛岁月到笔绘新潮:传承团探寻山城精神

为深入挖掘巴渝文化特质,传承山城坚韧精神,7月6日我校互联网信息学院中华文脉传承团先走访街头,与山城棒棒军促膝交谈,感受老重庆的坚韧底色;随后前往涂鸦街,成员们手持画笔,将巴渝风情与青春创意融入色彩,在斑驳墙面上勾勒出传统与潮流交织的画卷,让山城记忆在笔墨间焕新。通过与劳动者深度交流、用创意活化文化记忆,进一步激发了新时代青年的文化传承热情。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山城“棒棒军”交谈山城故事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涂鸦文化

传承尊老美德:青春心动暖人心

为了践行尊老传统美德,7月7日我校互联网信息学院中华文脉传承团前往凉亭子社区养老服务站进行实践活动:为老人开展防诈骗宣讲,带着慰问品看望老党员并认真倾听他们的奋斗故事,还走进独居老人家中帮忙打扫卫生。从用心守护到由衷敬重再到真切关怀,这点点滴滴的行动都彰显着对长辈的诚挚心意,让尊老的传统美德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图为实践团成员听老党员讲述山城故事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老人宣讲防诈骗小知识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重庆市渝中区南纪门街道凉亭子社区养老服务站合影

这个夏天,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到社区养老服务站的烟火日常,实践团的大学生们完成了一场从 “触摸历史” 到 “读懂生活” 的蜕变。博物馆里的山城古物镌刻着文明的密码,社区老人口中的老山城故事则展现着文化最鲜活的模样 —— 原来文脉从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流淌在岁月里、扎根在生活中的基因。​这份感悟,终将化作课堂上的专注、实践中的行动,让大学生们以学识为笔、以创新为墨,在传承文脉的长卷上,写下属于青春的注脚,让中华文化在代际接力中生生不息。(供稿:重庆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陈彦楠;供图:重庆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肖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彦楠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