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力承美德,用实践行动暖社区——中华文脉传承团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13 20:3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彦楠 刘艺   阅读 563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3日讯(通讯员 陈彦楠)在新时代的号召下,7月7日,互联网信息学院中华文脉传承团来到了渝中区南纪门街道凉亭子社区养老服务站。实践团成员们带着对传统美德的践行与对社区的热忱,开展了一系列扎实而暖心的活动,让青春的活力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实践中深度交融。

防诈宣讲入人心,用知识筑牢安全防线

凉亭子社区养老服务站内,实践团成员张亚宁正为老人们带来一场实用的防诈骗宣讲。她聚焦老年人易遭遇的保健品诈骗、虚假投资、冒充亲属求助等常见骗局,结合典型案例,细致拆解诈骗分子的层层套路:从最初的嘘寒问暖获取信任,到逐步诱导转账的关键步骤,再到事后逃避追踪的手段,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清晰透彻。

针对老年人的认知习惯,张亚宁特意放慢语速,用生活化的语言替代专业术语,将复杂的诈骗逻辑转化为老人们能理解的日常场景。

她通过手势比划、表情示意等方式,强化老人们对“不轻易相信陌生信息、不随意透露个人隐私、不盲目向陌生账户转账”的认知。老人们专注地凝视着她,时而点头表示理解,时而皱眉思索,从最初的懵懂到后来的了然,这场宣讲如同一道微光,照亮了老人们识别骗局的路径,是年轻人用知识为长辈筑起的一道无形“安全墙”。

躬身助老办实事,让尊老美德落地生花

实践团成员来到81岁独居老人夏爷爷家中,只见厨房灶台积着薄薄一层油污,厕所角落也有些许污垢。成员们没有丝毫犹豫,迅速分工行动起来:有人俯身在灶台前,用抹布蘸着清水反复擦拭,一点点抹去油污,直到瓷砖露出原本的洁净;有人蹲在厕所角落,拿着刷子仔细清理缝隙里的污渍,连墙面的水渍都一一擦净;还有人轻手轻脚地整理房间里的杂物,让每一件物品归位整齐。

汗水顺着成员们的脸颊滑落,浸湿了衣衫,他们却始终专注于手中的活儿。两个小时后,厨房变得窗明几净,厕所也焕然一新。这一幕,正是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传统美德的生动写照——它不在华丽的辞藻里,而在为老人擦净的一块灶台、刷亮的一个角落中,在年轻人躬身忙碌的身影里,在长辈眉宇间舒展的笑意里。这份跨越千年的美德,在代际无声的温情中不断传承,成为滋养社会的暖流。

慰问党员传敬意,让红色精神与传统美德共鸣

实践团成员们带着大米和菜籽油等慰问品,走进社区老党员家中。在简朴的房间里,成员们围坐在老党员身边,静静聆听他们的过往。墙上悬挂的老照片里,是老党员们年轻时在岗位上奋斗的身影;提及过往,他们眼中闪烁着对党的忠诚与对群众的牵挂——从艰苦年代里坚守岗位的执着,到新时代里依旧热心社区事务的热忱,老党员们用一生践行的责任与奉献,与中华民族“克己奉公”“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一脉相承。

实践团成员们专注地看着老党员们谈及过往时坚定的神情,感受着他们身上那份历经岁月沉淀的担当,内心深受触动。这份慰问,不仅是物质上的关怀,更是对老党员们所代表的精神力量的致敬——它让红色基因与传统美德在无声的交流中相互滋养,让年轻人明白:无论是尊老爱幼的温情,还是担当奉献的热忱,都是民族精神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需要用一生去践行与守护。

此次“三下乡”活动,互联网信息学院的学子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当代意义。从用知识为长辈筑牢安全防线,到用双手为独居老人营造舒心环境,再到用敬意传承老党员的精神财富,每一份努力都让“仁爱”“孝亲”“奉献”的美德变得可感可触。青春的脚步与传统的力量相遇,不仅温暖了社区的每个角落,更让这些历经千年沉淀的品质,在新时代的实践中绽放出持久而动人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彦楠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