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4日讯(通讯员 李小萌 邓子轩 赵鹏宇 吴泽璇) 7月10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全面振兴规划》关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衔接推进脱贫地区全面振兴”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教育部《“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安徽师范大学支教团队赴黟县赤岭村支教持续进行。本次支教活动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以创新教学模式激发乡村学子潜能,为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高校青春力量。
(图为支教队员在辅导学生作业,通讯员吴泽璇提供)
创新教学模式,寓教于乐启迪思维
支教团队紧密对接国家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指导意见,针对低年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在作业辅导环节创新性实施游戏化教学。上午10时,在队长的带领下,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系列益智活动有序开展。“女巫的毒药”环节着重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引导其运用科学思维破解难题;“狼人杀”环节则侧重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与观察分析能力。教师团队将语文基础知识、数学逻辑训练、英语单词拼写等核心内容巧妙融入趣味情境,寓教于乐,有效落实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的课程改革目标。
(图为队长李小萌在和孩子们玩“女巫的毒药”数字游戏,通讯员吴泽璇提供)
深研课标精神,写作教学涵育人文素养
为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下午詹亦雪老师的写作课上,她以“真情实感表达”为核心,摒弃概念化灌输,引导学生将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内化为表达工具。通过典范文本解析与随堂创作实践,学生深刻领悟“我手写我心”的写作要义,语言运用能力与审美创造素养得到显著提升。课堂上涌现的一批优秀习作,也为后续教学评价与激励提供了丰富素材。
(图为詹亦雪老师在上写作课,通讯员赵鹏宇提供)
对接强国战略,展现数学学科魅力
为响应“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战略号召,数学课上,王自东老师以探索数学规律“142857”为切入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通过精心设计的三道阶梯式算题,系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函数图像动态化呈现,生动诠释数学之美,有力呼应了新课标“增强学科吸引力,培养科学精神”的要求。教师深刻点明“数学是逻辑与艺术的统一”,深化了学生对数学学科价值的认知。热烈的教学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落实。
(图为学生在王自东的数学课上积极发言,通讯员吴泽璇提供)
筑牢安全基石,拓展国际视野
为紧密贴合学生实际生活情境,下午14时50分,教学活动适时嵌入了主题鲜明的安全教育专题。课堂上,通过创设高度仿真的生活场景模拟与剖析贴近学生认知的典型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老师系统性地传授了识别网络诈骗、电信诈骗等新型犯罪手法以及防范陌生人侵害、应对突发危险等关键自护技能。例如,模拟“可疑来电应对”、“陌生链接识别”等场景,深入剖析青少年易受侵害的真实案例,强化风险辨识能力。这种沉浸式、互动式的教学实践,不仅生动直观地解析了安全知识要点,更有效引导学生将安全规范内化为行为自觉。 活动切实增强了全体学生的安全风险防范意识与应急情况下的自我保护能力,为他们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发展构筑了坚实可靠的基础防线,是落实“平安校园”建设、护航青少年茁壮成长的关键举措。
(图为支教团队在开展防范诈骗教育宣传,通讯员吴泽璇提供)
为契合国家“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的战略导向,15时05分,英语课堂在优美旋律中开启。章逗逗老师借助经典英文歌曲《A Thousand Years》创设沉浸式语言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完成基础音标教学后,通过互动游戏高效巩固知识要点。课堂鼓励学生自信表达、积极实践,有效提升了其语言运用能力与国际理解素养,学生展现出的自信获得教师充分肯定。
(图为章逗逗老师在教授英语音标,通讯员黄欣悦提供)
深化课后服务,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当日教学课程结束后,为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教学进入课后辅导时段。教师耐心细致地进行个性化答疑解惑,并关注学生规范坐姿、正确执笔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体现了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
活动总结评估会清晰展现了本次教学实践的积极成效:部分学生展现出超越预期的专注力与思维潜力,更多学生开始尝试运用文字细腻表达情感。这些积极变化,彰显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的实践价值。支教团队的特色教学实践,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积极探索“五育并举”育人模式的一次生动体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教育支撑。
(图为支教队员课后辅导学生作业,通讯员吴泽璇提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小萌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