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学子将专业实践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2025年7月6日,在教师李婉青、马瑞的带领下,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调研实践活动,以艺术之眼探寻文脉,以青年之手助力传承。
▲图为团队抵达凤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智慧。行前,李婉青、马瑞两位老师已为队员们详细介绍了凤翔作为文化重镇的地位,重点讲解了凤翔泥塑、木版年画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为实地调研奠定了知识基础。
▲图为老师为同学讲解凤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抵达凤翔后,师生们深入宝鸡市凤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展开了系统性的学习与考察。本次调研聚焦于凤翔泥塑、凤翔剪纸、凤翔木版年画、凤翔刺绣、凤翔藤编等多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在保护中心专家的悉心讲解下,队员们通过近距离观摩珍贵藏品、聆听历史渊源解析、了解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沉浸式地感受了这些古老技艺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图为团队成员实践参观学习环节
实践环节是此行的高潮与亮点。师生们不仅停留在观摩层面,更亲身体验了非遗制作的匠心独运。在保护中心专家的指导下,队员们亲手尝试了雕刻、上墨、拓印等基础工序。一刀一刻的精准、一刷一印的力道,让书本上的知识瞬间转化为指尖的真实触感。这份“沉浸式”的体验,极大地深化了队员们对非遗价值的认知,更坚定了大家运用专业所学保护、活化非遗,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决心。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学习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凤翔非遗,是从历史深处流淌至今的文化血脉,凝结着历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生动体现。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此次“三下乡”活动,正是将课堂延伸至田野,将艺术创作扎根于沃土的生动实践。
▲图为团队成员的纪念合照
今天的调研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堂深刻的思政课。它印证了雕塑系近年来大力提倡的“将传统文化精髓深度融入专业学习与创作”的理念,为后续活动的展开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师生们深刻认识到,非遗的活态传承,既需要坚守其本真性,更需要面向未来的创新活力。青年艺术学子肩负着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使命。凤翔非遗的千年文脉,必将在当代青年的感悟、研究与创新实践中,焕发新生,奔向更加辽阔的天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雨晴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