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是时代最耀眼的星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2025 年 7 月 12 日,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社会实践服务队走进毛泽东文献博物馆,在泛黄的手稿中触摸思想温度,在斑驳的文物里感悟革命初心,让这堂 “行走的思政课” 既有理论深度,更有精神厚度。
在此我们很荣幸邀请到毛泽东文献博物馆馆长、毛泽东著作版本研究会会长—柏钦水,柏老是一位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的红色文化收藏家、研究者与传播者,他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确认为“收藏毛泽东著作版本最多的人”,创办的博物馆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柏老从自身经历告诉我们:人一定要有信仰,要多做善事,在本该学习的年纪不该一劳永逸。除此之外柏老也告诫我们青年人一个道理“眉毛上的汗水和眉毛下的泪水总要选择一个”。
图片为毛泽东文献博物馆柏钦水为实践队讲解
指导教师田少华老师首先指着博物馆外“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的标语,向我们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他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指引着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又引领着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指导教师田少华老师给实践队讲解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
毛泽东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领袖,他的思想如灯塔般照亮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之路。在博物馆序厅,实践队成员仰望巨幅《毛泽东在延安窑洞著述》油画,听讲解员讲述“红太阳从韶山升起”的往事:从少年毛泽东“孩儿立志出乡关”的豪情,到青年时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叩问;从井冈山星火燎原的斗争,到延安窑洞里撰写《实践论》《矛盾论》的沉思。一件件实物展品串联起历史脉络——那盏陪伴他写下《论持久战》的煤油灯,灯芯虽已燃尽,却仿佛仍在散发着穿透迷雾的思想光芒;那支在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时用过的钢笔,笔锋间似还留存着“宜将剩勇追穷寇”的豪迈气概。
图为讲解员在博物馆序厅给实践队讲解
接着,指导教师张波老师就展墙上毛主席与维族代表握手议事的图片,告诉我们“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大团结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和核心优势。无论是抗战时期各民族并肩作战,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这些照片都生动地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致,我们才能克服困难,实现梦想。民族大团结不仅体现在历史中,也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我们来自哪个民族,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希望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传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指导教师张波老师讲解毛主席与维族代表握手议事
二楼展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毛泽东文献资料,从早期的革命文稿到后来的著作汇编,每一份文献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仔细聆听着关于这些文献背后故事的讲解。看着那些泛黄的纸张、工整的字迹,我不禁想到毛泽东主席在革命岁月中,是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呕心沥血。他的思想如明灯,照亮了中国前进的道路;他的精神如丰碑,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
图为实践队参观二楼展厅毛泽东文献资料
夕阳西下,实践队成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归途。手中的笔记本记录着柏老的谆谆教诲,脑海里回荡着田少华老师对毛泽东思想的深刻阐释,眼前仍浮现着张波老师讲述民族大团结时的殷切目光,而博物馆里那盏煤油灯、那支钢笔,更成为了镌刻在心的精神印记。
图为实践队在毛泽东文献博物馆合影
这场 “行走的思政课”,让红色基因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化作了可触可感的历史温度。正如柏老所说,“眉毛上的汗水和眉毛下的泪水总要选择一个”,作为新时代青年,汽车工程系的学子们必将以伟人精神为指引,把在实践中汲取的信仰力量转化为钻研专业、服务社会的动力,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用奋斗书写属于这一代人的青春答卷,让红色基因在传承中焕发新的时代光芒。(通讯员 田少华、姜善元、杜维依)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杜维依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