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8日讯(通讯员:余仲秋 程思洁)为贯彻二十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决策,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荥经黑砂,增强青年学子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使命感,7月8日上午,川北医学院眼视光医学院三下乡赴雅安荥经“荥承古韵,雅续今风”文化传承队协同曾氏庆红砂器馆,在馆内开展了“砂语传情,瓷心筑梦”为主题的非遗文化传承活动。
图为荥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砂工艺 通讯员 成婷睿 摄
上午11点,队员们在砂器馆前集合完毕,满怀期待地踏入了荥经黑砂的制作地。一进入厂区,队员们便在工作人员的热情引导下,开启了黑砂制作流程的探秘之旅。在主场馆内,随着讲解员专业细致的介绍,队员们将目光聚焦于镇馆之宝——“石灯笼”。这件珍品由曾师傅携团队倾注心血,历时四月一窑烧制而成,通体分为三部分,以榫卯结构巧妙连接,工艺精湛。而随着讲解员俯下身子,大家看向身旁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窑盖上,在上千次的黑砂烧制下,它的内里竟自然呈现出粼粼波纹,令人瞠目。跟随讲解员的步伐,辗转于千年砂器的制作之路,从精美华丽的纹路到粗犷张扬的外形,从纯粹的砂器制作到工艺品,茶艺品的展示,黑砂文化早在传承中焕发了新生机。
图为队员们认真观察场馆内砂器与历经多次烧制形成的窑盖 通讯员 付函瑞 摄
在原料处理区,队员们仔细观察着白善泥和煤渣等制作原料,了解它们如何为黑砂的诞生奠定基础;烧制区中,大家观察到共有三个窑:一个主窑负责烧制,两个副窑进行还原。“砂器烧好了自然冷却后呈砖红色,但是也可能发生窑变,呈银灰色,这就需要副窑进行还原。”讲解员解释道。制坯区里,只见匠人们各司其职:有的正专注整型,确保砂器规整以待晾晒;有的则在晾好的砂器上精雕细琢,手法娴熟利落;还有的正对着茶艺品细细打磨,每一个动作都透着匠心与专注。每到一处,队员们都认真聆听讲解,感受黑砂制作的艰苦环境与精妙细致的工艺流程。
图为砂器工坊内的工匠正在进行手工雕刻 通讯员 程思洁 摄
实地参观完成后,面对砂器制作体验区,队员们跃跃欲试,在专业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分组体验了黑砂制作流程。揉泥时,他们发现师傅们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需要掌控好力度与技巧,才能让泥团均匀细腻;初步塑形阶段,队员们更是体会到传统手工艺的难度与细致,手中的泥团在努力下逐渐有了雏形……
图为队员们自行体验黑砂制作工艺 通讯员 陈子瀚 摄
通过此次活动,队员们不仅体验了荥经黑砂的制作工艺,更深刻认识到传统手工艺传承的艰辛和新时代青年对于非遗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担当,也为古老的非遗技艺注入了青春的活力与创新的思考。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使命感,在更多领域为非遗传承贡献力量 。
图为队员们与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通讯员 赁思雨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余仲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