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石河子大学期刊中心“记忆传承,工遗‘石’光”实践团在石河子市老街街道6-1社区,专访了90岁高龄的原八一制糖厂退休老党员曾炯祥。曾炯祥用略带梅州乡音的话语,将实践团成员带回那段从岭南到塞北、用青春浇灌戈壁的峥嵘岁月,一场关于初心、坚守与兵团工业记忆的对话就此展开。
▲图为石河子大学期刊中心实践团队于石河子老街街道 6-1社区与曾炯祥老人合影 彭嘉鑫供图
青春抉择,响应召唤
1955年,年轻的曾炯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告别山清水秀的广东梅州家乡,毅然踏上西行列车,来到当时还是一片戈壁的石河子。“下车第一眼,除了戈壁就是地窝子,风沙漫天。”曾炯祥回忆道,“但看到‘八一糖厂’的牌子立在戈壁上,就觉得有劲儿了——这里需要人干事!” 就这样,他从最基层的工人做起,将汗水挥洒在这片热土上。
▲图为1959年1月,八一制糖厂安装大队同志在工地合影翻拍
并肩奋斗,建设边疆
在建设边疆的共同理想下,曾炯祥与一位同样响应号召在石河子毛纺厂工作的江苏姑娘结为连理。他们的“小家”与兵团这个“大家”紧密相连,成为万千兵团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缩影。
“甜蜜事业”,铸就辉煌
作为八一糖厂发展的建设者和见证者,曾炯祥对糖厂的成就充满自豪。他特别提到1963年10月糖厂成功生产出第一块方糖,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兵团工业发展的里程碑。在他的讲述中,八一糖厂以优质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创汇;坚持技术革新,引进先进设备;经济效益卓著,鼎盛时期年上缴兵团利润高达一亿五千万元,成为兵团重要的经济支柱,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职工生活也随着糖厂的发展显著改善。
坚守无悔,精神永存
当被问及半个多世纪的坚守是否后悔时,曾炯祥坚定地摇头:“你看现在的石河子,哪还有当年的戈壁样?”提及故乡,他表示虽曾思念,但“看到糖厂的烟囱冒烟,看到职工食堂用咱产的白糖蒸馒头,就觉得值了。”他视他乡为故乡,将一生奉献于此。
临别时,曾炯祥老人寄语青年学子:“希望你们年轻人好好学习,把本领练好了,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图为石河子大学期刊中心实践团队于石河子老街街道 6-1社区拍摄曾炯祥老人与奖章合影 温金煜供图
本次专访不仅是对曾炯祥个人奋斗史和八一糖厂辉煌建设史的珍贵记录,更是一堂生动的党课。老人用近七十年的坚守,鲜活地诠释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如何在戈壁荒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践行了“党员就该扎根在需要的地方”的誓言。他的故事,为年轻一代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兵团奋斗魂的接续传承。
撰文 | 张晋华 吴佳颖
图片 | 彭嘉鑫 温金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蔡宇坤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