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红岩遗址,感悟信仰力量——华中农业大学青年学子赴重庆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12 01:2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文超、朱迅、王小倩   阅读 1.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7月上旬,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赴重庆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一行8人奔赴重庆,先后参观红岩革命纪念馆、渣滓洞集中营旧址、白公馆监狱旧址,通过实地探访、数字体验、史料研读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红岩文化历史内涵,感悟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与奋斗精神。

实践团队首站来到位于渝中区的红岩革命纪念馆。据了解,该馆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历史陈列的重要场所,系统展示了1939年至1946年间,周恩来、董必武等同志在重庆领导南方局开展工作的历史。

团队成员王小倩、蔡佳颖参观新华日报印刷机 朱迅摄

在讲解员引导下,实践团队成员们认真参观“千秋红岩 —— 中共中央南方局历史陈列”展区,通过大量珍贵文献、实物、影像资料等史料,深入了解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重庆领导南方局工作的重要历程。展柜内,一份边角微卷的电报原件呈现出岁月留下的黄色。墨迹有部分晕开,但“南方局设重庆桂林办事处联络相干粤桂及香港运输”等工作分配内容仍可清晰辨认。


中共中南方局工作安排电报 朱迅摄

展区内,关于“大有农场”及爱国实业家饶国模的史料引发团队关注。1939年春,饶国模得知南方局急需办公地点,毫不犹豫将自家农场无偿让出,不仅腾出自家房屋,还让农场工人帮忙修缮房屋、开辟通路,农场的猪圈、柴房都曾成为秘密会议的场所。1948年初,她曾被中共重庆地下党批准为秘密党员。实践团队成员王小倩称:“饶国模的事迹让大家看到了红岩精神的背后是全社会爱国力量的凝聚。”


红岩女杰饶国模简介 朱迅摄

团队还体验了馆内的“红岩记忆数字体验厅”。在模拟电报操作台区域,几位团队成员围站在复刻的老式电报机前,按照屏幕上提示的密电码表,尝试将“坚持斗争”四个字转换成长短不一的电码符号。当系统显示解码成功,屏幕上跳出当年南方局同志发出的真实电文片段时,成员们都不由自主地凑近屏幕,目光紧紧锁定那些带着历史温度的文字,仿佛真切感受到了当年电文发出时的那份喜悦。实践团队成员陈浩说:“数字媒体技术让大家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事件,在刚才亲手操作电报机解码的瞬间,课本里的文字突然有了温度,成员们切身感受到了当年南方局同志们传递消息时的谨慎与坚定。”

实践团队队员陈浩、蔡佳颖、王小倩、张文超体验使用电报机 朱迅摄

随后实践团队前往沙坪坝区渣滓洞和白公馆两处革命旧址。这两地在抗战时期被国民党特务机关用作秘密监狱,无数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在此惨遭迫害,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烈事迹。在渣滓洞,成员们依次参观牢房、刑讯室、地窖等遗迹,追寻江竹筠、许建业、车耀先等烈士坚贞不屈的革命足迹。一幅幅图片、一件件遗物、一段段事迹,令人动容,现场氛围庄严肃穆,深刻感染着每一位参观者。来到刑讯室,墙上挂着的锈迹斑斑的铁锁链,地面上残留的暗红血迹,讲解员的声音变得低沉:“江竹筠同志在这里遭受了竹签钉十指的酷刑,却始终没吐露半个字,敌人问她到底怕不怕,她说‘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实践团队参观了解渣滓洞英雄事迹 朱迅摄

渣滓洞刑讯室 朱迅摄

登上长长的石阶,团队成员们抵达白公馆遗址,在小萝卜头宋振中纪念雕像前驻足默哀,缅怀这位年仅8岁的革命烈士及其父母宋绮云、徐林侠英勇就义的悲壮历史。小萝卜头的雕像静静伫立在山坡上,手里还攥着一截小粉笔——那是他在狱中难得的学习工具。如今站在这一方承载着无尽悲痛的土地上,成员们心情沉重,久久不能平静。通过参观烈士事迹陈列、瞻仰埋葬遗址,成员们深刻体会到革命者以生命践行信仰的伟大人格和无私精神。

实践团队队员们瞻仰小萝卜头雕像 朱迅摄

实践团队成员丁娟认为:“从文字记载到实地所见,更能真切体会到先烈们在绝境中坚守信仰的不屈精神。他们的牺牲从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需要永远铭记的历史坐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文超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9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