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稻谷飘香。7月9日,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马’当先”理论实践队走进江西省万年县裴梅镇的金黄稻田,开展以“探稻源 悟农耕”为主题的暑期大实践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师生们躬身实践,在挥洒汗水中丈量真知,以实际行动服务乡村振兴,厚植知农爱农情怀,锤炼强农兴农本领。
挽起裤脚,泥土芬芳中学习收割
“昨天刚下完大雨,田里水比较多,大家一定小心不要摔跤。”裴梅镇关工委主任丁荣涨爷爷关怀地说到。在裴梅镇的金色稻田边,身着红色衣服的队员们,头戴草帽,脚踩田泥,认真学习水稻收割技巧。“左手虎口攥紧稻秆下三分,右手挥镰快准稳,斜向上拉!”丁荣涨爷爷耐心指导着,每一个动作细节都蕴含着世代相传的农耕智慧。
(图为实践队师生清晨下稻田 龚盛兰供图)
镰刀起落,汗水浇灌中收获感悟
弯腰、挥镰、割断、转身、放稻、捆扎……一系列看似简单的动作,对于初次下田的青年学子却充满挑战。汗水迅速浸透队服,稻叶在手臂上划出细密红痕,持续的弯腰带来阵阵腰背酸痛。“莫急,割稻如做人,沉下心,稳住劲。”丁荣涨爷爷淳厚的乡音在灼热的空气中传递着朴素的哲理。同学们从生疏笨拙到渐入佳境,镰刀起落间,金黄的稻穗被整齐码放在田埂,形成独特风景。队员们用最古老的技艺体验丰收喜悦,在辛劳中深刻体悟“粒粒皆辛苦”的真谛。
(图为实践队师生在田间割稻 龚盛兰供图)
脚踏脱粒,老物件唤醒农耕记忆
金黄的稻束堆在田野,迎接实践队员的是一台传统的脚踏脱粒机。丁荣涨爷爷随即讲授了一堂生动的实操课:“要把稻子攥紧,松了就会很多杆子混进谷粒中,注意踏板节奏。”操作这台看似简单的机器异常艰辛,但当金灿灿的谷粒堆积成小山时,疲惫的队员们脸上写满了自豪。这台老物件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无声的讲授了一堂生动的田野思政课:脚踏需齐心,放稻见匠心,辛劳知感恩。田野劳作让实践队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个人奋斗如同齿轮,只有融入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洪流,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才能迸发最强力量,书写绚烂青春。
(图为实践队师生与乡民们合力在田间打稻 龚盛兰供图)
知行合一,田野课堂悟大国三农
经过三个小时并肩奋战,队员们齐心协力完成了半亩稻田的收割与脱粒。脚下这片浸透汗水的土地,俨然成为最生动的“田间课堂”。在这里,队员们深切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深远意义,沉浸式感悟了中华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之美,激发了推动乡村振兴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
(图为实践队师生与村民在田间清稻 龚盛兰供图)
这次脚沾泥土、身浸汗水的田间实践,不仅是开展劳动教育、传承农耕文化的大思政课,更是高校学子以所学所长服务乡村振兴的庄严承诺。未来,将有更多青年在这片孕育中华农耕文明的土地上,续写新时代的“禾下乘凉梦”。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必将把田野感悟化作扎根大地、服务“三农”、建设农业强国的青春力量!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姜凤、卢佳、王揽
审核:魏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