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这里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宁海县首任县长童先林先生的故居,他还是我们的学长呢。”半个月来,数字商务学院“烽火弦歌校史实践团”队员们伏案于宁波市档案馆、宁海县档案馆挖掘校史第一手资料,辗转于宁海县龙宫村、田洋卢村、前童镇、跃龙山等地探寻校史痕迹。12天,400公里,15位当事人的口述记录,1份手绘地图、1部校史短剧,2个校史文创产品,队员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勾勒出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办学壮举。
这个故事还要从两个月前说起,电商2323的李星彤同学参加了学校校史剧《迁徙》的启动仪式,她被学校的前身鄞县县立临时联合中学(以下简称“联中”)的抗战办学壮举所深深吸引。她来到学校校史馆,偶然间看到了一本学长学姐们编印的《怀念联中》纪念刊,她翻阅起这本编写于2000年的回忆录,看到了许多联中的感人故事。
翻阅宁波市档案馆档案、《鄞县通志》等史料后,她发现学校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871年宁波府知府边葆诚创立的孝廉堂,先后使用了法政学堂、四明专门学校、宁波公立商业甲种学校、旧宁属县立甲种商业学校、宁波市立商科职业学校、鄞县县立商业职业学校、鄞县县立临时联合中学等名称。
联中的这段办学历史,让她印象尤为深刻。联中创办于烽火狼烟之中,生长于枪林弹雨之间,消散于日月重光之时。它为培养抗战建国人才而成立,既有普通高初中、商科职业、师范,也有会计、英语等专修科,是当时的浙东最高学府。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她萌发了一个念头:“联中生于抗战、止于抗战,如果我去联中每个办学点走一走、看一看,会不会有更多的收获?”
李星彤当即组织起20余名同学组成“烽火弦歌校史实践团”,他们虽来自电商、跨境、国贸、工设等不同专业,但每个人都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如采访前童村民、绘制手绘地图、设计文创产品、演绎校史短剧、体验一日联中生活等等。
用脚步丈量校史根脉
自6月26日开始,队员们跋涉400余公里,走遍了包括宁海、天台、新昌在内的联中10余个办学点,每个地方都留有当时联中办学的痕迹和记忆。队员们通过走访了解到,成立联中既是为了培养抗战建国人才,也是为了培养宁波商帮人才,这与当时“山河破碎、人才匮乏、教育缺失”的时代背景相吻合,亦是学校初心不忘、弦歌不辍的体现。
“看到这些地方挂着的‘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历史办学点’的铜牌,我倍感自豪,这些地方就是我们的学长学姐曾经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他们就是在这里成长为抗日救亡先锋和建设新中国的栋梁,我要向他们学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李星彤说。
用双手记录校史文脉
在前童镇,队员们在这里找到了当时的一间教室——双门村祠堂,当时学生的宿舍——三角地厅堂等,当地村民回忆说:“当时这里住满了联中的学生,那时候每天早上都能听到‘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的歌声。”
在东钱湖建设村,这里是联中第一分部的办学点。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领着队员们来到王氏宗祠前,开始娓娓道来:“这个宗祠是当时的生活用房,我们几十个学生就在湖对面的王家学堂(联中办学点)上学,上下学只需要过一座桥。可惜啊,现在学堂已经被淹掉了……”
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发现当时的联中学生都有着非常深厚的爱国情怀,坚决不受奴化教育,跋山涉水都要到联中学习。为了方便更多学生接受爱国教育,联中在东钱湖陶公山(一分部)、古林镇俞家村(二分部和三分部)、五乡碶惠儿院(四分部)、东钱湖宝庆寺(简易师范部)设立分部。“我想用自己的设计把联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下去,用文创产品讲好联中故事。”工设2441班朱昱颖同学说道。
用心体验校史魂脉
队员们根据文献史料的记载,在前童体验了一日的联中生活。早上6点起床,让抗日的歌声响彻前童;早上7点,开展军事训练;8点上课……跨境2421班张盈在体验后感慨到:“一日的粗茶淡饭,远不及当年前辈们颠沛流离之苦的万分之一,却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何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还有幸采访到了童先林先生的长子童国健。据童老先生回忆:“我的父亲当时受中国共产党前童农民支部委托,赴联中学习,负责联中学生群众工作。他在那里经常组织青年学生开展读书会,一起阅读进步书籍。”
而据童先巩(宁海县第一任宣传部部长)老人回忆:“我在童先林指点下写好入党志愿书,又跟着童先林宣读了入党誓词。童先林接过志愿书,放到煤油灯上点着,烧了。他说从现在起,你就是一个中共党员了。”
听了这些故事后,国贸2422班金海璐立刻提议:“我们把童老先生的故事排成一出短剧吧,就叫《烽火前行》,等开学了就演给学弟学妹们看。”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校史育人是学校’立德树人’工程的重要载体,青年学生既要讲好中国故事、青春故事,也要讲好工商故事、校史故事,在感悟校史的过程中激发家国情怀和报国之志。”数字商务学院党总支书记戴亚娥如是说。
据悉,“烽火弦歌校史实践团”还将继续挖掘校史文献资料,编印实践画册、举办校史展览、开展主题宣讲,梳理学校在宁波抗战史和教育史上的重要作用,发挥校史育人功能,引导广大青年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星彤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