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鸡舞、打铁花、啃甜瓜!哈密非遗馆上演最炫民族风

发布时间:2025-07-11 02:4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慧   阅读 3.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9日讯(撰稿陈慧  胡雨馨  拍摄木斯塔帕 贺康康)7月7日,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丝路行”融媒实践课堂成员走进哈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一件件非遗瑰宝中探寻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印记,在活态传承的故事里感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厚根基。此次活动以“记录非遗中的团结密码”为主题,为融媒实践注入了鲜活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底色。

▲图为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丝路行”融媒实践课堂哈密实践团队在哈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影

步入哈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仿佛推开了一扇时光之门。在讲解员饱含深情的讲述中,一段跨越千年的民族记忆徐徐展开。从维吾尔木卡姆的悠远琴声,到模拟雄鹰搏斗的古老舞蹈;从甜蜜传世的哈密瓜栽培技艺,到“一面百样”的巴里坤面食绝活……每一项非遗,都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

▲图为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丝路行”融媒实践课堂哈密实践团队在哈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参观学习

木卡姆艺术十二套乐章、二百五十八首曲谱组成的庞大音乐体系令人震撼。经由艾捷克、热瓦普等独特乐器的演绎,讲述着中原与西域千年不绝的文化对话。维吾尔族舞蹈“赛乃姆”在哈密呈现出特有的端庄大气,服饰纹样融合多民族审美,一针一线皆是文化交融的密码。而诙谐生动的“鸡舞”,则以拟态表演传递着团结与生命力的永恒主题。

▲图为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丝路行”融媒实践课堂哈密实践团队在哈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参观学习

“哈密瓜”展厅揭开了“瓜以地名”的传奇:康熙年间,哈密回王将本地甜瓜经七十余天跋涉进献京城,从此“哈密瓜”名扬天下。展厅内陈列的二百余种哈密瓜标本,从野生种质到现代栽培,印证着当地各民族与自然共生的古老智慧。在巴里坤面食展示区,“一面百样”的巧思令人惊叹——节日馓子、巨型蒸饼、彩绘花卷、九碗三行子宴席……面团在世代匠人手中幻化为百般形态,滋养了丝路咽喉上的万千生灵。

▲图为新疆哈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内陈列的哈密瓜品种

“清泉节”的盛景,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生动体现。每年初雪至来年开春,汉、哈萨克、回、蒙古等二十余民族齐聚伊吾县,共修水渠、同享麦粥、赛马歌舞。而哈萨克族“打铁花”的璀璨星河,则以火树银花照亮各族民众对新年的共同祈愿。这些独特的活动没有旁观者,每一个人都是传承的主角。

哈密艾捷克与中原二胡的共鸣,面点中东西方食材的碰撞,印证着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底色。从驯化瓜种到开渠引水,绿洲文明的存续仰赖各族群智慧与劳作的凝聚。清泉节上的同劳同乐,打铁花下的共仰星河,彰显超越民族边界的情感联结。

▲图为新疆哈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一人一生干一件事”的非遗传承人誓言久久回荡。这些朴素的坚守,守护的不仅是歌舞技艺或古老食谱,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守望相助的生命记忆。当木卡姆的乐章在风中传唱,当清甜的瓜香飘向远方,青年学子带走的不仅是非遗知识,更是对“何以中华”的笃定回答——各族文化百川归海,终将汇成中华文明奔涌向前的浩荡长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