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0日讯(通讯员 李海燕)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推动下,乡村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面对乡村儿童情绪认知模糊、用眼习惯不良等现状,传统说教式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对此,教院创协社会实践团创新教学方式,采用游戏化教学模式,通过沉浸式体验激发儿童自主认知。7月10日,实践团在广州市小楼镇腊圃村开展了一系列游戏化教学,课堂效果显著,对于乡村青少年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游戏化教学,激发儿童自主认知
教院创协社会实践团针对乡村儿童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游戏化教学活动。在自我认知环节,实践团通过“猜人物”游戏引导儿童理解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用“我是……”句式完成自我描述。自画像环节更是摒弃了“画得像”的评判标准,转而强调“画得真”的个性化表达。在轻柔的音乐中,孩子们用画笔自由描绘,有的画出了圆眼睛,有的则画上了长辫子,实践团成员全程鼓励孩子们真实表达,深化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认知。此设计呼应心理学理论:艺术表达是儿童探索内心的有效载体。
图为孩子们上台分享自画像环节 通讯员 钟凯莹 摄
情绪管理,科学工具助力成长
情绪管理是此次游戏化教学的另一大亮点。实践团巧妙结合动画《头脑特工队》片段,将五种基础情绪具象化为“忧忧”“怒怒”等角色,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情绪、理解情绪。通过“情绪魔法瓶”教具,孩子们学会了识别身体信号,如愤怒时握拳、快乐时嘴角上扬,从而理解情绪无分好坏,关键在于如何管理。制作情绪卡片环节更是将抽象的情绪管理方法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步骤,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情绪管理的技巧。
图为实践团成员张伊旋运用情绪魔法瓶教学。 通讯员 苏若蓝 摄
图为课程结束孩子们的合照 通讯员 邓欢愉 摄
健康习惯,从游戏到生活的转变
针对乡村儿童用眼习惯不良的问题,实践团设计了护眼手势舞和“知识抢答赛”等趣味活动。改编自《幸福拍手歌》的护眼手势舞,让孩子们在运动中强化了对护眼要点的记忆。“知识抢答赛”则通过竞技激励机制,让孩子们内化了“一尺阅读距离”“每日户外2小时”等护眼知识。签名墙公示护眼承诺环节,更是利用了同伴效应,促进了孩子们良好用眼习惯的延续。
图为实践团成员郑诗烁教孩子们护眼手势舞 通讯员 黄思琪 摄
游戏化课堂并非消解知识的严肃性,而是以儿童认知规律为基石,将健康意识转化为生命本能。实践团负责教学的成员表示,“当孩子们笑着说‘以后写作业要坐端正’时,我们知道,教育设计的一方面已经取得了成功。”此次教院创协社会实践团的游戏化教学探索,不仅为乡村儿童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更为乡村振兴培育了身心强韧的新生力量。未来,这一模式有望在更多乡村地区得到推广和应用,为更多儿童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思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