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语智韵”三下乡:解码乡村振兴密码 点亮河源文化经济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7-10 15:3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郑境涛   阅读 4.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0日讯(通讯员 郑境涛 黎颖儿) 为深入探索河源乡村振兴实践路径,传播地域文化魅力,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源语智韵”三下乡实践团队于今年7月开启实地调研。团队以文化传承、产业创新、生态融合为切入点,在历史遗存、特色产业与生态景观中挖掘河源发展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视角。

一、文化赋能:从历史遗存中筑牢乡村文化根脉

为深入挖掘乡村文化根脉,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与“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团队分别前往河源恐龙博物馆、河源市博物馆等承载着地方记忆的场馆。在恐龙化石的史前印记中,感受“恐龙之乡”的独特底蕴;于历史文物与图片中梳理河源古今发展脉络。民俗文化展陈与东源科技馆的创新科技展品,既勾勒出地域文化的厚重底色,更以“传统+科技”的融合模式,为乡村文化振兴搭建起传承与创新的桥梁。

实践过程中,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运用摄影、短视频制作技能,拍摄超百组文化主题素材,剪辑制作10余条短视频,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发布,以生动有趣的叙事和年轻化表达,让河源文化“破圈”传播。此外,团队还发起#寻味河源文化#线上话题互动,吸引许多网友参与讨论,有效提升了河源地域文化的网络传播力与影响力,让这些深扎乡土的文化载体以多元形态焕发新生。

图为源语智韵团队在河源市博物馆了解河源文化

二、产业破局:美食经济与现代地产的双向振兴探索

在河源特色美食街区,团队聚焦客家传统小吃的产业化发展路径,深入调研九重皮、老鼠粉等客家美食。九重皮软弹爽滑,浇上秘制酱汁后,咸香浓郁,老鼠粉汤汁鲜美醇厚……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穿梭于热闹的街区,与商户和食客展开广泛交流。他们深入后厨,了解传统美食的制作工艺;走访店铺,调研市场销售现状;倾听食客反馈,挖掘消费需求。

团队在交流中发现,这些客家传统小吃虽深受本地居民喜爱,却面临着品牌影响力不足、销售渠道单一等发展困境。通过系统分析,团队发现标准化生产与品牌化运营是客家美食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如今,部分商家已尝试通过改良包装、规范制作流程,将传统小吃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基于调研成果,团队向商户提出建议:利用电商平台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打破地域限制并探索连锁经营模式,统一品牌形象,提升市场竞争力。期待这些承载着客家乡愁的“舌尖美味”,能发展成为带动就业、促进增收的“黄金产业”,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

紧接着,团队马不停蹄地来到美的城楼盘,围绕房地产市场展开深度调研。在售楼中心,队员们与售楼人员、购房者面对面沟通,详细收集楼盘规划、房价走势及居民住房需求等信息。结合收集到的数据与访谈内容,团队深入分析发现,合理的房地产开发不仅能改善居民居住条件,还在完善基础设施、吸引人口聚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传统美食的传承创新,到现代地产的发展探索,“源语智韵”团队以多维度视角探索产业发展路径,力求挖掘乡村经济振兴的多元动能。无论是舌尖上的美味,还是城市里的广厦,都承载着河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这座城市的未来发展勾勒出更加立体的蓝图。

图为源语智韵团队调研的客家传统小吃

三、生态引流:碧道风光与创客活力绘就文旅新图景

循着东江蜿蜒的水脉,团队来到了东江画廊碧道。夏日的碧道荷花绽放、绿意盎然,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队员们通过与游客、当地居民交流,深入了解碧道在生态保护、居民休闲及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进一步助力碧道旅游资源开发,团队成员手持相机,从不同角度捕捉碧道的秀丽风光,并计划将拍摄素材精心整理,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简易旅游宣传资料,以此提升碧道的知名度与吸引力。​

随后,团队走访了沿江而建的糖巢创客社区。这里以文创市集、艺术工作室、特色咖啡馆为载体,将文化创意与江景资源有机融合。队员们实地记录社区特色活动与建筑风貌,与商户探讨宣传推广建议。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推出了水上桨板、游船等项目,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也成为“生态+文创”乡村文旅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希望通过分享在社区的体验见闻,吸引更多游客关注,进一步助力打造特色乡村文旅品牌。

图为糖巣创客社区推出的水上桨板、游船项目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境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