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波水仙绽芳华 非遗薪火映童心——集美大学“青春沃土”实践队在良村中心小学开展“水仙非遗三部曲”课程

发布时间:2025-07-09 10: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彦尧   阅读 1.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9日讯(通讯员 陈彦尧 李柏恺)7月9日,集美大学“青春沃土”实践队走进漳州市华安县良村中心小学,以漳州市花水仙花为纽带,带来“水仙非遗三部曲”系列课程,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注入新活力。该系列课程围绕水仙元素,包含“相遇初识・花灯里的水仙花”、“融合运用・水仙文创变形记”与“薪火相传・文化传承印章”,旨在引导孩子们深入领略“凌波玉立”的水仙之美,提升审美与动手能力并播撒文化传承的种子。

相遇初识:花灯摇曳绽非遗魅力

在“相遇初识・花灯里的水仙花”的课堂上,孩子们跟随实践队队员黄妍妍的步伐,开启了探寻非遗花灯文化的奇妙之旅。通过视频与图片,形态各异的闽南诏安灯笼、龙灯与花灯以及优雅的水仙花跃然眼前。

在知晓了各类灯笼的发展历史过程与制作工艺后,实践队队员黄妍妍提供了丰富的样式水仙花和灯笼图案让孩子们进行参考,孩子们自由选择花灯,动手制作简易的水仙花灯。他们或在灯笼上绘制栩栩如生的水仙图案,或别出心裁将灯笼塑造成水仙花形。学生黄博弘兴奋地分享:“做灯笼时总想着老师讲的水仙花的样子,当把灯打开的时候,整个花灯真的就像凌波仙子一样,太美丽了!”他举着作品,笑得格外灿烂。

图为同学们共同制作“水仙花灯”。

刘子君 供图

融合运用:文创生花焕非遗活力

“融合运用·水仙文创变形记”课程聚焦于非遗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与现代性表达。实践队队长滕曼莉首先引导孩子们探讨如何将传统水仙元素有效融入现代生活场景,并通过展示多元化文创案例,启迪孩子们文创之创新思路。随后,孩子们分组协作,选择团扇、扭扭棒等载体进行创作。他们充分发挥创意与团队精神,精心设计制作个性化水仙主题文创作品。例如,有的小组在团扇上绘制清新典雅的水仙图案,有的则运用扭扭棒制作出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的水仙造型。

成果展示环节中,孩子们自信地阐述设计理念与创作过程。实践队队长滕曼莉表示,此环节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与沟通能力,更使其通过亲身实践,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本质——让传统文化以贴近当代生活的方式焕发新生。​

图为实践队成员陈怡晗与学生们共同用扭扭棒装饰扇子合影。

刘子君 供图

薪火相传:印章传承铭刻文化使命

非遗文化的赓续发展,根植于深刻的文化认同与自觉的使命担当。在“薪火相传·文化传承印章”课堂上,实践队队员林子杨系统讲授了篆刻艺术简史及印泥渊源,阐释印章作为中华文化“信物”的核心价值,为学生们奠定文化认知基础。

在实践环节中,孩子们在实践队队员们的指导下自主创作:运用海绵纸设计并制作个性化姓名印章,亲手调配颜料制成印泥。当凝聚巧思与心血的姓名章完成,孩子们将其加盖于自己创作的水仙花灯与文创作品之上。这一庄重的“用印”仪式,不仅是对个人创作成果的认证,更是对前序课程成果的整合与升华。对此,实践队队员王浩斌则表示,当孩子们把属于自己的姓名章盖在作品上时,就好像将传统文化的印记刻进了心中,这正是当代非遗传承最生动的模样。

图为实践队成员林子杨正在向同学们讲解印章内容。

刘子君 供图

至此,集美大学“青春沃土”实践队精心设计的“水仙非遗三部曲”系列课程圆满落幕。此系列课程通过“学做结合”的沉浸式体验,使良村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深刻领略了非遗之美,有效提升了其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及文化素养,更在他们心中厚植了守护与传承的种子。相信在未来,这些“小小传承人”未来能自觉肩负起文化使命,积极投身于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图为实践队成员们与学生们课后合影。

刘子君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彦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