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碳索江城”实践队探访芜湖市博物馆 —— 于历史光影中厚植青春理想

发布时间:2025-07-07 23:1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董可亭   阅读 936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七月的芜湖,江风送韵,文脉流芳。安徽师范大学“碳索江城,绿动皖南”实践队以“探寻城市文脉,厚植青春底蕴”为口号,走进芜湖市博物馆开展实践活动,在文物与展陈中触摸城市的历史肌理,感悟千年江城的文化魅力,让青春理想在历史长河中汲取养分、锚定方向。

解码历史基因,读懂芜湖的成长密码

推开博物馆的门,岁月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人祖觅踪文明初现”展区,旧石器时期的工具静静陈列,仿佛能看见先民们在繁昌人字洞附近劳作的身影,那些粗糙石器,是芜湖文明最初的注脚。沿着展陈节奏拾级而上,“鸠兹沧桑青铜光华”展厅里,繁昌出土的鱼龙纹盘、龙耳尊,带着商周青铜器的古朴,传递着先民对生活的质朴祈愿;南陵大工山的青铜遗存,默默诉说着古代矿业的繁盛,见证城市“因铜而兴”的过往。

▲图为队员观赏文物

行至三楼“峥嵘岁月风起云涌”,在“圩田文化”展陈区,队员们站在《中江水道》图前。随着讲解员的讲述,千年前先辈们“筑圩防洪、因势利导”的画面在众人脑海中浮现——以土为堤,引水成田,在长江边开辟出安居乐业的家园,这种与自然共生的智慧,深深烙印在城市发展的脉络里。

▲图为《中江水道》图

“原来我们脚下的土地,每一寸都藏着奋斗与传承的故事!”队员王涵在参观笔记中感慨。从史前陶器的粗粝纹理,到南陵大工山铜矿遗址的冶炼工具;从米市老街的商贾契约,到铁画银钩里的匠心纹路,历史碎片拼凑出芜湖的“精神拼图”——包容、坚韧、敢为人先,文化认同在队员心底悄然扎根,成为青春成长的精神养分。

触摸文明温度,激荡传承的青春浪潮

“近代风云”展厅内,芜湖籍仁人志士的事迹,点燃了队员们的讨论热情。创办新式学堂的教育家,以“开民智、育新人”的执着,为家乡播撒知识火种;投身实业救国的企业家,在账本里写下“利天下”的担当;革命先辈的书信中,“为家国赴汤蹈火”的誓言,振聋发聩。“他们以青春赴使命,当下青年学子又该如何续写这份担当?”队长的提问,让展厅内的思考更显灼热。

▲图为队员观赏

漫步展区,看着芜湖铁画细腻的工艺、独特的艺术风格,听着讲解员介绍其传承故事,00后队员洪舒婕不禁感叹:“这些传统技艺,是先辈们留下来的宝贝,承载着太多文化记忆。”展区里,楚国金币闪烁着历史的光泽,它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见证着芜湖古代商贸的繁荣,引发队员们对“如何让古老商贸文化重焕活力”的思考。而当目光落在复原的“十里长街”场景,曾经的市井繁华仿佛重现,队员们纷纷探讨“怎样用青春创意激活历史场景的当代价值”。

践行知行合一,让青春在传承中闪光

“纸上的历史,要走到实践中才有力量!”参观结束,返程路上,实践队的讨论热度不减。从先民“筑圩智慧”到当代城市发展,从米市“商道精神”到如今创新创业氛围,从古代矿业文明到现代工业传承,队员们明白: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让历史基因融入青春实践,为时代发展注入文化活力。

▲图为团队合照

一座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基因库;一群青年人,是文明传承的接力者。此次实践活动让队员们在历史文脉中厚植了文化自信,在与传统对话中明确了青春方向。安徽师范大学“碳索江城,绿动皖南”实践队将继续秉持“探寻城市文脉,厚植青春底蕴”的初心,让青春在传承文化、服务地方的实践中绽放光彩,用实际行动书写赓续文脉、不负时代的青春答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董可亭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3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