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农体旅融合发展新路径,7 月 3 日,浙江农林大学 “严家骑遇记”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杭州市淳安县严家村,开展为期数日的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聚焦严家村渔业、柑橘产业以及亚运旅游资源,以专业视角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与活力。
明珠嵌碧湖:严家村的禀赋与机遇
严家村,静卧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界首乡,其南部村域被正式纳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千岛湖的规划版图,坐拥无与伦比的生态山水资源。这片绿水青山不仅是发展的底色,更是宝贵的资本。其独特地位更在于作为2022年杭州第19届亚运会淳安赛区所有项目的核心承接地。借势亚运东风,严家村近年来锐意推进文化、旅游、体育三者的创新融合,成功孵化出金山坪亚运小镇、千岛渔港综合体、以及风格鲜明的民宿集群等一批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标,使其迅速崛起为展示淳安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与亚运精神延续的重要窗口。
深度对话:聆听村庄的脉搏
实践团抵达后,首站便与严家村发展的核心引擎——村委会进行了深入对接。村委书记热情接待并接受实践团的访谈。书记系统梳理了严家村从传统渔村到亚运承办地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现状,生动描绘了村庄如何依托千岛湖的生态“金名片”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图 1村书记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村内发展情况 陈洁供图
同时,他亦以务实的态度,坦诚剖析了当前面临的深层次挑战:如何在严格的千岛湖生态保护政策框架下实现产业突破性升级?如何提升传统渔业和柑橘产业的附加值,破解“增产不增收”的困局?如何有效遏制乡村青年人才外流的趋势,为村庄注入持久活力?此外,书记还全面阐释了村庄未来以“亚运遗产”为核心引擎,深化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宏伟规划与具体路径。实践团成员全神贯注,频频就产业政策衔接、项目运营模式等核心关切点与书记展开互动交流,现场思想碰撞,气氛热烈。
溯源渔文化:探寻发展的根脉
在村委书记的亲自引导下,实践团走进了承载村庄灵魂的“渔文化展示馆”。馆内,一件件历经岁月洗礼的传统捕鱼工具——古朴的渔网、形态各异的鱼篓、精巧的钓具——被精心陈列;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史料,则清晰勾勒出严家村与千岛湖休戚与共、唇齿相依的悠长历史,以及千岛湖丰富多样的水产资源图谱。这些无声的展品,不仅是严家村民世代“靠湖吃湖”生产生活方式的鲜活见证,更是当地居民在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积累的深厚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通过与馆内资深工作人员面对面的深入访谈,团队对严家村渔文化的内涵、演变及其在当代乡村振兴中的潜在价值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知。通过参观渔文化展示馆内村内新开发的鱼拓,一位团队成员感慨道:“这不仅是历史的陈列,更是未来产业差异化发展、打造独特吸引力的文化基石。”
图 2村书记带领实践团参观渔文化展示馆 陈洁供图
激活亚运遗产:“华美胜地”带动村内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实践团调研的重头戏落在了由亚运场馆华丽转身而成的“华美胜地”综合旅游项目上。“原来的亚运场馆设施并未闲置,而是进行了创新性的赛后利用,整体打包转型为‘华美胜地’旅游区,”村书记介绍道,“它现在是一个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在承接专业赛事之余,更面向大众游客开放。例如,本月12号、13号即将举办的中国青少年小铁人三项赛事就是很好的例证。昔日的亚运运动员村也已被重新定位为‘亚运一村’、‘亚运二村’公寓式酒店。每次举办赛事活动,除了入住专门的运动员村,相当一部分参与者和观众会选择入住我们村周边的民宿,这直接拉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增长。”
实地探访所见,“华美胜地”的循环利用颇具成效:国际标准的赛艇、自行车等场馆被精心维护;场外则巧妙融入了卡丁车体验赛道、面向大众的铁人三项体验路线、充满氛围感的篝火营地以及面向青少年的研学实践基地。团队成员们近距离观摩了这些世界级的场馆设施,对其先进的设计理念、科学的布局规划以及无处不在的亚运文化标识赞叹不已。场馆还有广告显示近期还将结合本地特色推出渔趣体验节开渔节等活动,持续丰富业态。成员们沉浸式地感受到亚运场馆为严家村发展注入的澎湃动能,也为后续研究如何最大化其辐射带动效应积累了丰富素材。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村委书记在介绍成绩的同时,也点出了发展的瓶颈:“淳安坐拥世界级的风景优势,但作为千岛湖核心水源地,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使得我们在项目审批、产业准入上面临着比其他地区更为严格的限制。很多具有潜力的项目因环评要求高、审批周期长而推进缓慢。赛事经济确实为村里的民宿带来了明显的短期客流和收入提升,但热度往往随赛事结束而消退。如何将游客对‘华美胜地’的关注,有效引流到整个村庄的体验项目上?如何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二次消费?如何将赛事带来的‘流量’转化为村庄发展的‘留量’,真正激发内生动力?这也是严家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
图 3华美胜地外景呈现 供图:陈洁
图 4华美胜地自行车设施 供图:陈洁
田野之声:倾听最真实的民情民意
基于扎实的参观考察,实践团深入村庄肌理,走进柑橘园、探访渔家、漫步村道,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当地村民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面对面交流,力求捕捉最真实的基层声音。
一位在亚运村附近经营民宿的村民脸上洋溢着笑容分享道:“大家生活条件变好了,原来的房子拆迁建场馆,可以分房,平时还可以到场馆这里打工。”
然而,并非所有的声音都如此乐观。另一位在传统渔业或柑橘种植中谋生的村民则表达了不同的关切:“在亚运场馆那边打工的机会还是太少了,而且很多技术岗位也做不来。祖辈传下来的打渔、种橘子,辛苦一年下来,东西卖不上价,附加值太低了。”他的话语道出了传统产业升级的迫切性。
图 5实践团成员向村民询问 供图:李汶津
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鲜活声音,为实践团的调研提供了最接地气的一手资料。成员们不仅认真倾听、详细记录村民们对村庄发展的切身感受、具体建议和殷切期望,还精心设计了涵盖产业发展意愿、生活改善需求、政策认知度、对文旅体融合看法等多个维度的调查问卷。通过系统化的问卷发放与回收,团队收集到了大量宝贵的结构化数据,为后续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提炼共性问题、精准诊断发展痛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 6实践团合照 供图:陈洁
学在当下,智汇未来
此次浙江农林大学“严家骑遇记”实践团的严家村之行,远非一次简单的参观学习,而是一场连接历史文脉、把握当下机遇、共创美好未来的深度探索之旅。未来,实践团将依托调研成果,努力寻找将生态优势、文化底蕴、亚运遗产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与严家村携手书写农体旅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洁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