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6日讯(通讯员 范筱翎)6月30日,福建农林大学“阡陌文旅织锦,政策润壤兴田”实践团队踏上暑月的屏山乡大仙峰,开启了一段探索大田县屏山茶园的旅程。晨曦微露,云雾正以宣纸晕染的姿态漫过茶垄。队员们的帆布鞋踩碎晨露,惊起几只山雀——它们振翅时带起的茶香,与队员手中笔记本里的油墨香悄然交融。在这片海拔1500米以上的青绿版图上,茶树以年轮为笺,记录着高山云雾的馈赠,而青年学子正以数字技术为笔,在阡陌间续写着乡村振兴的诗篇。
图为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在屏山茶园的合影 通讯员 杨芷怡/摄
探秘大田美人茶:茶蝉共生的乡村振兴密码
“大田美人茶的特点在于:需要茶小绿叶蝉的叮咬才能生长。”大田县屏山茶园以盛产大田美人茶而闻名。团队成员漫步于茶园间,近距离观察不同茶种之间的细微差异,捕捉下茶小绿叶蝉叮咬的全过程,并从实际情况出发,切实考虑如何结合大田美人茶自身优势,扩大其知名度,并服务于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团队同老师一同近距离观察茶小绿叶蝉 通讯员 杨芷怡/摄
茶包装里的乡村振兴:当非遗纹样遇上生态设计
在屏山乡茶文化展示中心的长桌前,实践队成员与指导教师正围绕大田美人茶包装设计展开热烈探讨。板灯龙纹样以土堡夯土墙的肌理为底,每一道纹路都复刻着老茶农手掌的纹路——那是数十年炒茶生涯留下的岁月痕迹。"我们想把非遗竹编工艺压印在盒身,就像茶农编竹篓时的每一道经纬,都是对品质的坚守。"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茶包装设计正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以地域文化元素为核心,将传统村落风貌、非遗手工艺图案融入包装视觉设计,用艺术化表达展现乡村独特魅力;采用竹编、秸秆纤维等生态环保的本土材料,不仅契合绿色发展理念,更能带动竹制品加工、手工编织等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图为队员们在林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茶叶包装的设计 通讯员 范珈毓/摄
云端茶乡:直播间里的乡村振兴新通路
屏山乡作为大田县核心茶产区,素有“高山茶乡”美誉,其出产的大田美人茶凭借独特的蜜香风味和生态品质闻名。然而,传统销售渠道限制了产品市场拓展。实践团队将直播间搬进万亩茶园,通过镜头实时展现云雾缭绕的生态环境、传统制茶工艺和茶艺冲泡过程,以沉浸式场景化营销,让大田美人茶的文化价值与品质优势直观呈现在消费者眼前。直播中,队员们结合专业知识,生动讲述茶叶生长特性与茶文化内涵,有效打破地域壁垒,搭建起乡村特色农产品与广阔市场的桥梁。此次直播活动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不仅助力农产品拓宽销路,更从多维度赋能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图为团队成员在抖音直播带货大田美人茶 通讯员 杨芷怡/摄
绿韵茶乡:生态赋能下的乡村振兴样板之路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屏山茶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成为生态振兴的生动典范。当地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以物理诱捕、天敌昆虫等绿色防控手段替代化学农药;同时大力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构建起循环农业体系,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在茶园规划建设中,采用科学的梯级种植模式,配套生态沟渠、植被缓冲带等设施,有效提升水土保持能力。如今,屏山茶园呈现出"茶林共生"的生态景观,既为优质茶叶生产奠定生态基础,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实践路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范筱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