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5日讯(通讯员 邓渝婷)2025年7月5日,重庆移通学院南江书院、瀛溪书院青衿笃行红研团19名师生走进娄山关革命遗址。通过重走长征路、参观战斗遗址、聆听红色故事等形式,同学们在行走中感悟历史,在实践中传承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图为红研团到达娄山关
词碑下的精神回响:重读长征史诗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镌刻着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诗词的词碑下,红研团成员逐字诵读名篇,眼前仿佛重现红军战士踏碎霜月、冲破雄关的壮烈图景。每一处战斗遗址、每一块碑石都化作鲜活教材,让成员们切身体会到长征精神并非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激励当代青年在新时代征程中砥砺前行的精神火炬。
图为毛泽东诗词
丰碑前的青春告白:致敬铁血忠魂
娄山关,被誉为 “黔北第一雄关”,是红军长征途中取得重大胜利的标志性地点。 一场战役,一座丰碑 ——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 向来者呈现 着 90年前 的 那段峥嵘岁月 。成员们执笔记下对祖国的祝愿:“胜利的号角已吹响,长征的历史不再是冰冷文字;烈士的功勋如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当笔尖划过纸面,先辈们用血肉铸就的胜利与青年学子的赤子之心在此刻共鸣,让丰碑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坐标。
图为红研团成员书写誓言
图为红研团成员正在跨时空对话
天堑上的步履铿锵:丈量英雄豪迈
面对 “长空天堑一线连”的景象,青衿笃行团的成员们拾级登上横跨两山的长空桥。山风呼啸似当年冲锋的呐喊,脚下石阶如历史铺就的征程,再陡峭的山路也拦不住信仰的步伐。成员们在“天堑”间感受红军突破险阻的顽强,在安全与艰险的对比中,让“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坚韧精神渗入心灵。
图为红研团成员横跨长空桥
陈列馆里的历史对话:触摸烽火岁月
在战斗遗址陈列馆内, 泛黄的历史图片、斑驳的战斗遗物、详细的 文字 解说,生动还原了90年前红军将士以血肉之躯攻克娄山关、保卫遵义会议胜利召开的壮烈情景。 遗址里的弹痕与标语,如毛泽东诗词里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诗境般震撼。成员们深刻认识到,这场战役不仅保卫了遵义会议的胜利,更以“从头越”的豪情,为新时代青年照亮了长征路的方向。
图为陈列馆铜像
青春誓言:传承红色薪火
此次 娄山关之行,让红研团的同学们真切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站在陡峭的长空桥上,成员周元媛紧紧握着铁索,深有感触地说:“ 爬上来的时候双腿发软,可这么陡的山路,当年红军穿着草鞋都能冲上去,我们现在的困难又算什么呢? ”成员们 也 一致表示,将以 “ 青衿笃行 ”的姿态投身实践,把娄山关汲取的精神力量化作行动,让红色基因在青年群体中薪火相传 。
图为国旗与志愿红共振
图为娄山关红色回响
巍巍娄山关,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青春的课堂。青衿笃行红研团的成员们用脚步丈量信仰,用心灵感悟历史,在重走长征路的实践中,真正理解了 “雄关如铁,征途如虹”的坚韧与豪迈。未来,重庆移通学院南江书院和瀛溪书院将继续以红色研学的形式,让更多青年学子走进历史现场,在行走中思考,在感悟中成长。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都是对未来的奔赴;每一代人的长征路,都需要用精神去传承、用行动去书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邓渝婷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