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植岐黄传薪火,躬身实践助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05 19:1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岐黄精研突击队 朱祥臻 黄秀谊   阅读 1.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5号讯(黄子恒 李梓欣 刘俊婷)在“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的热潮中,6月30日,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百千万工程”岐黄精研突击队走进新会双水镇水库村,以实地调研与躬身实践为笔,书写新时代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图为突击队员调研结束后合影留念

作为以农业和生态养殖为主导产业的村落,水库村坐拥双水镇优质水资源,不仅滋养着广袤农田与养殖基地,更为当地工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活动当日,队员们穿行在阡陌田垄间,在丈量土地肌理中感知乡村振兴脉搏,于药材培育现场里深耕实践沃土。

面对田间肆意生长的杂草,队员们起初有些手忙脚乱。有的杂草根系极为发达,深深扎入土壤,需使出浑身力气才能连根拔起;有的藤蔓类杂草缠绕在黄精和天冬植株上,稍不留神就会损伤到珍贵的药材幼苗。区教授耐心地向队员们传授技巧:“拔草得看准根部,顺着劲儿往外拽,不能生拉硬扯。像这些缠绕的藤蔓,得轻轻解开,保护好药材。”在区教授的示范下,队员们逐渐掌握了要领,效率大幅提升。

图为黄精发芽时的照片

打理田地的过程同样充满挑战。由于土壤长期种植药材,部分区域出现板结现象,队员们需用锄头将板结的土壤一一刨开,再用耙子细细梳理,让土壤变得疏松透气。手掌磨出了水泡,胳膊累得酸痛,但没有一人喊苦喊累。队员小何说:“以前在书本上学习药材种植,总觉得很简单,自己上手才知道,每一株药材的生长都凝聚着无数心血。”

图为突击队员在打理田地时的场景

经过数天的努力,原本杂草丛生、土壤板结的田地焕然一新。看着整齐的田垄和舒展的药材植株,队员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这次拔草整理田地的经历,不仅让他们体会到种植的艰辛,更让他们明白了科学种植管理技术的重要性,为今后深入研究黄精和天冬的种植技术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为系统梳理双水镇水库村的发展脉络,深化对区域生态禀赋的认知,岐黄精研突击队开展“文献溯源”专项行动,赴新会景堂图书馆开展专题资料调研。团队锚定村落历史沿革与适生环境两大研究方向,通过文献考据、数据搜集等方式,深挖水库村地质水文特征、土壤理化性质等关键信息。

图为突击队员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

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刻领悟到黄精和天冬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也意识到当前产业面临的挑战,如种植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市场监管需加强、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们决心以所学专业知识为基础,积极投身于产业发展之中。有的队员计划深入研究种植技术,通过优化种植环境、培育优良品种,提高药材的产量和质量;有的队员致力于产品研发,结合现代科技和市场需求,开发更多新颖、便捷、有效的黄精和天冬产品;还有的队员希望加强市场推广,让更多人了解这两味中药材的价值,拓展市场空间。

当黄精的甘甜与天冬的清润融入时代脉搏,岐黄精研突击队以青春笔触书写传承新篇。从田间锄草的汗水到实验室里的专注,这群青年正以行动为中医药现代化注入蓬勃力量。未来,黄精种植及现代化产业必将在创新与坚守中厚植根基,让千年岐黄智慧在守护全民健康的征程中,绽放跨越时空的璀璨光芒,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文字|黄少骏

图片|廖秋萍

审核|欧阳霄妮 黄伟坚 区门秀

供稿|何湘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祥臻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