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红梦启航”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一行,怀揣着深入了解国情民情、服务基层的初心,走进赣州市于都县银坑镇新城社区。队员们通过面对面采访基层干部与深度走访典型家庭相结合的方式,切身感受社区生活的真实图景,体悟基层治理的智慧与党群、干群间深厚的“鱼水之情”。
廿载坚守,张书记的治理之道
带着对社区和谐氛围的赞叹和对基层工作的好奇,实践队员们深度采访了张书记。这位在基层一线默默耕耘了二十年的“老支书”,不善言辞,却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采访中,张书记分享了他二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心得——安全是他时刻紧绷的弦。他坚持亲手书写安全标语,定期逐户检查消防器材,奔走于社区进行防火、防溺水、交通安全宣传,将安全意识深植每家每户。化解邻里纠纷,他摸索出“以好带差”的巧办法。发掘“正能量”居民作榜样示范,对问题居民则单独引导教育,用邻里情谊促进融合。“打铁必须自身硬!”他深知队伍建设是基石,强调加强自身和队伍能力。通过组织多彩社区活动,发挥示范效应,增强邻里凝聚力。法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他坚持先学法懂法,调解时深入调研、厘清原委,依法依规给出公正建议。日常安全调研和逐户走访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是日复一日的坚守,让他成为触摸民心的温度计,校准国家治理的民生刻度。
图为张书记接受采访 罗轶恒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张书记 罗轶恒供图
聚焦十一口之家的现实困境
在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书记的亲自带领下,实践队员们首先来到了一户特殊的家庭进行安全教育宣传。破旧的各类生活用具杂乱的堆放在一起,陈旧的炊具,泛黄的墙壁,居民简朴的衣着,质朴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交谈中队员们了解到,这个庞大的家庭主要依靠父亲的务农收入和政府的生育补助、低保勉强维持生计,生活条件艰苦,环境亟待改善。但当居民与张书记在习主席的画像下交谈时,她那炯炯的眼神,是对张书记发自内心的信任。张书记坦言,这是社区重点关注和帮扶的对象之一,如何有效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孩子们的教育与成长环境,是他心中沉甸甸的责任,也是基层治理面临的现实挑战。
图为张书记与队员宣传安全教育知识 罗轶恒供图
图为张书记与实践队员走访当地住户 罗轶恒供图
图为住户家墙壁上的习主席像 吴羽涵供图
图为住户门口联系牌 涂纯浩供图
洋溢社区的浓浓鱼水情
走出这户人家,实践队在社区内的走访氛围发生了显著变化。当队员们的身影出现在巷陌之间,当地居民们对张书记的亲切招呼此起彼伏,对实践队员更是报以发自内心的热情笑容与问候。“书记好!”“你们辛苦啦!”这样质朴真诚的话语,让初来乍到的队员们瞬间感受到一种家人般的温暖。这份无需刻意营造的亲近感,正是张书记及其团队长期扎根社区、真心服务居民所积淀下来的深厚“鱼水之情” 最真实的写照。居民的热情,是社区和谐氛围这个“面”上最动人的色彩。正是陈书记正在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以躬身实干之笔绘就社区焕新图景,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鲜活注脚。
图为张书记与居民交谈 罗轶恒供图
图为张书记与委员排查灭火器隐患 吴羽涵供图
图为张书记与实践队合影 罗轶恒供图
新城社区之行结束,队员们满载收获。从书记廿载耕耘到治理智慧,从一户困境到满巷温情,队员们深切触摸到中国基层脉搏。正是无数张书记这样的基层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诠释初心,将党的关怀融入巷陌,将服务宗旨写在解决困难、营造和谐的实践中。这份“鱼水情”,是基层治理的根基,也是社会温暖的底色。此行生动一课,让青春梦想在读懂基层、服务人民的征程中汲取力量,扬帆远航。(通讯员 肖斌 刘嘉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斌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