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劳动实践能力,5月24日上午,北京科技大学第26 届研究生支教团西藏分团于拉萨市康乐居委会开展了以 “粽香传情·文化润心” 为主题的端午节趣味课堂活动,将传统节日文化与学业帮扶相结合,为区儿童送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
活动现场,教室内弥漫着粽叶的清香。志愿者以屈原的典故为引,讲述了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了包粽子活动背后蕴含的深厚意义,感受古人的爱国情怀和浪漫诗意。同时,结合西藏地区“赛牦牛”“煨桑”等民俗类比,向孩子们展示艾草、赛龙舟等端午习俗,在互动问答中,传统文化的种子悄然扎根。
随后,作为活动核心,包粽子环节特邀拉萨市柳梧初级中学曾晓晓老师现场教学。志愿者们提前一天清洗好粽叶、糯米、蜜枣等材料,现场“一对一”协助孩子们操作。他们一边耐心讲解着包粽子的步骤——“先将粽叶卷成漏斗状,填入馅料,要压实,最后缠绕棉线固定”,一边进行示范。起初,有的孩子包出的粽子形状多样,糯米还时不时“溜”出来,但在反复尝试下,逐渐掌握了技巧。当李西成功包出第一个三角粽时,欢呼声引得全场鼓掌。大家互相交流经验,欢声笑语不断,现场氛围热烈又温馨。最终,三十余个形态各异的粽子在高压锅中翻滚,粽叶香与青稞香交织,成为高原课堂上独特的端午记忆。
活动尾声,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劳动成果打包,“我要带回家给妈妈尝尝我的手艺”“以前只知道端午节吃粽子,今天学会了包粽子!”。这些饱含心意的粽子,不仅承载着节日祝福,更传递着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场寓教于乐的包粽子活动,帮助少数民族青少年理解“节庆符号”背后的文化基因,在动手实践中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
端午小课堂后,志愿者化身“家庭教师”,针对孩子们带来的数学试卷、物理实验进行专项辅导。一个小时的辅导中,孩子们皱紧的眉头逐渐舒展,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见证着思维的跃动。
周末课堂志愿服务活动对研支团志愿者而言,从“大学生”到“小老师”的身份转变,是教学技能与责任意识的淬炼。正如志愿者刘晓萌所言:“当孩子们把第一个粽子塞给我时,我读懂了支教的意义——用青春守护童心,以奉献丈量人生。”
北京科技大学研支团西藏分团将把回信精神铭记心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继续扎根雪域高原,以“拾贝课堂”为载体,将知识科普、文化传承与教育帮扶深度融合,让志愿微光点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书写北科大青年的担当答卷,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晓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