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程:追寻匠心的脚步
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大国工匠是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要把职业教育发展好,要树立工匠精神。”理学院“寻找身边的匠心达人,传承弘扬工匠精神”团队在山东建筑大学理学院“山东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榫卯’工作室”指导与帮助下,积极寻找身边的工匠精神,将新时代思想铸魂育人与工匠精神相结合,致力于探索和提升大学生工匠精神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实践团队的故事
(一)滨州沾化的教育匠心
在滨州沾化,团队成员徐金帅,怀着崇敬之情走进了退休教师张立社老师的家中。张老师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的 38 年,是一部充满奉献与坚守的奋斗史。从 1977 年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他便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张老师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与张老师的交谈中理学院志愿者了解到,他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培育出了千余名优秀学生,这些学生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成为了社会的栋梁之才。他曾多次获评 “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 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教学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是他辛勤付出的有力见证。张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活力,他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更关心他们的品德修养和身心健康。课后,他常常与学生们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为他们排忧解难。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们前行的道路,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为乡村教育事业点亮了希望之光。
(二)龙口市的非遗匠心
在龙口市兰高镇,团队成员车宇涵走进了山东手造展厅,这里是传统非遗文化的宝库,而她此行的目的是采访花饽饽非遗传承人仲老师。根据访谈志愿者得知,仲老师与花饽饽的缘分,始于三十余年前,从最初对这门传统技艺的好奇与喜爱,到如今将其视为一生的事业,她的坚持令人动容。
仲老师在花饽饽制作上不断创新,她深知,传统技艺要想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就必须与时俱进。于是,她在保留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新的造型和口味。在造型上,她巧妙地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寓意相结合,创作了许多新颖独特的作品,每一个花饽饽都蕴含着美好的祝福,让人爱不释手。
除了专注于制作,仲老师还积极投身于花饽饽的推广和教学工作。她走进社区,为居民们举办花饽饽制作讲座,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传统技艺的魅力;她走进学校,为孩子们开设兴趣班,手把手地教他们制作花饽饽,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花饽饽这门传统技艺能够代代相传,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承的力量与未来
此次匠心探寻之旅,团队成员收获满满。从张立社老师的教育坚守,到仲老师的非遗传承,团队成员深刻地感受到了匠心精神的强大力量。它不仅是对技艺的执着追求,更是一种对事业、对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匠心传承,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需要匠心精神来坚守品质,推动创新。团队成员通过制作工匠精神宣传手册,定期开展“工匠精神大讲坛”主题系列活动,增进在校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深刻理解。理学院“寻找身边的匠心达人,传承弘扬工匠精神”团队成员的探索学习旅程永不止步,他们将以匠心精神为指引,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带着这份对匠心精神的执着追求,继续昂首阔步,在未来的道路上留下坚实而有力的脚印,共同为社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丹博杨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