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黄河育中原,赤子之心续华章——河南工业大学“赤子情·黄河行”实践团队赴黄河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2-12 11:37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张笑文,王亦菲,崔梦璐,王可颐,张金阁   阅读 1.8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九曲黄河万里沙,这条奔腾5464公里的金色巨龙,自巴颜喀拉山奔涌而出,在华夏大地刻画出最壮阔的生命轨迹。2025年2月10日,国际教育学院“赤子情·黄河行”实践团队的五名成员(张金阁、崔梦璐、王可颐、王亦菲、张笑文)来到了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开展生态环境调查实践活动,实地了解和调研黄河的发展历程并学习和探索黄河背后的历史。

走进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入目便是“毛泽东周恩来视察大桥纪念碑”。1952年10月31日,毛泽东同志休假的时间,来到郑州邙山小顶山,察看邙山水库坝址和黄河形势。时隔72年,实践队员也来到黄河文化公园,跨越时间的限制,与毛主席同看一条黄河。

毛泽东周恩来视察大桥纪念碑

来到了炎黄广场,炎黄二帝庄严而肃穆,眼神深邃充满了智慧,实践队员立于雕塑之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的震撼。炎黄二帝雕像耗时20年、耗资1.8亿、高106米、占地2816平方米、所使用的材料均是太行真石。它们面朝黄河,整个塑像融黄河、黄土、炎黄文化三者为一体,与大地共生,与山川同在,与日月齐辉。实践队员在这一刻不仅感受到了母亲河的亲切与生动,更感受到了黄河气势的雄伟与恢弘。

炎黄二帝像

随后,实践队员来到写有“郑州黄河第一铁路桥遗址”的石碑处,石碑旁有一段桥体。经实践队员查阅资料后,了解到它就是卢汉铁路黄河大桥遗址。这座桥不仅是郑州境内的第一座黄河桥,还是中国在黄河上建造的第一座钢体结构铁路大桥,也是中国铁路交通发展史、桥梁建筑史上的重要标志,见证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变迁。该桥兴建于1903年9月,1906年4月通车,桥长3015米,横跨黄河两岸,1987年7月,为防止老桥阻水,以利防洪,拆除老桥上部钢梁,保存南端5孔160米,立碑纪念,作参观用,目前保存良好。从建成通车到作为历史文物共经历84个年头,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郑州黄河第一铁路桥

运用科技手段,了解黄河变迁,当代黄河年均16亿吨输沙量,记录着生态系统的沧桑巨变。实践队员来到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博物馆,这是一座集科普教育,科学研究,标本收藏,观赏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博物馆。实践队员在此可以直观地了解黄土、黄土高原、黄河、黄淮平原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各自的形成与演化历史。馆内利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让来参观的人们更有兴趣了解黄河、黄土的地质地貌和历史变迁。

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博物馆

最后,实践队员们来到了黄河边,亲自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与伟大。实践队员站在黄河边的大坝上看到了一黑一红和数不清的桥墩横跨黄河两岸。查阅资料后,实践队员了解到,它们被称作黄河三桥汇,它们是并存于郑州桃花峪黄河河道上不同时期、不同结构、不同建造水平的三座黄河桥。三座桥相距不到1000米,修建的时间跨度却超过100多年,成为黄河奇观。三桥汇作为千里黄河上的铁路景观,向实践队员还有前来参观的每位游客,诉说着郑州乃至中国的百年沧桑与巨变。为展示中国铁路发展史,传承弘扬工匠精神,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加强黄河文化保护,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黄河三桥汇

通过本次的学习与了解,实践队员被黄河的历史文化以及中国铁路的发展史深深触动,深刻地认识到宣传黄河文化、保护黄河生态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坚定文化自信、发扬工匠精神的意义。青年要为保卫黄河积极发声并付诸于实际行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笑文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68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