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交相辉映,非遗传承焕发新生 :莆田学院"数传文承”实践队开启非遗寻春之旅

发布时间:2025-02-11 15:10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郭宇红 王涵馨 苏欣萍   阅读 4.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2月11日讯(通讯员 郭宇红 王涵馨 苏欣萍) 为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多元融合,2025年1月17日至2月10日,莆田学院新工科产业学院“数传文承”实践队以泉州为起点,辐射福建、湖南、新疆三省多地文化地标,深入福建泉州、厦门、南平等文化腹地,走访衡阳、克拉玛依等文化交汇点。通过实地调研、非遗体验、深度访谈等形式,记录非遗技艺在春节期间的独特呈现、深入挖掘多元文化的交融脉络,在实践中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路径与创新可能。

刺桐遗韵:非遗馆里触摸千年文脉

2月6日,实践队走进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在“物华之美”、“民俗之风”、“泉腔之韵”和“天工之巧”四大主题展馆中开启沉浸式文化探索。

展馆中生动地呈现了泉州元宵灯会、英都拔拔灯等春节民俗场景及丰富的非遗文化。旋转虚拟3D影像中的桃面武生栩栩如生,队员们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多角度观察木偶头雕刻从眉眼勾勒到盔甲镶嵌的精细纹路,感受匠人“毫厘之间见功夫”的极致追求;队员们欣赏着泛黄的北管工尺谱,感受南音北管的悠扬曲调。展柜中陈列的南音经典乐器——琵琶、洞箫、二弦、三弦,诉说着千年雅乐的传承故事;“这浮雕般的立体效果,真是巧夺天工啊!”队员们围在漆线雕《锦绣前程》前,细细品味金线勾勒出的龙凤呈祥图案。

在华侨历史博物馆,队员们驻足聆听全息影像播放的南音曲目《出庭前》。展柜中一把印尼华侨使用过的二胡,琴身斑驳的漆面记录着海外游子的乡愁。队员忍不住感慨:“这些乐器漂洋过海,将闽南乡音传遍东南亚,成为连接侨胞的精神纽带。”

图为实践队参观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郭宇红摄

闽北新章:政学对话共谋传承创新

2月4日,在南平夏道镇政府的座谈会上,队员赖子昆与党委副书记赖斌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乡镇产业发展”、“古建筑修缮实践”与“文旅产业融合”四大主题展开对话。

赖斌介绍道,夏道镇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李侗祠堂作为理学文化的重要地标,承载着李侗这位理学名人的思想传承,镇里一直精心维护,守护着这份文化根源。此外,罗崇业纪念馆同样备受重视,镇里定期组织纪念活动,民众也自发前往祭祀,传承先辈精神。聚焦古建筑修缮问题,他感慨道,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部分古建筑出现破损。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断增强,镇里对有代表性的老建筑进行修缮,保留原始风貌,修缮后的建筑可供游客参观。

赖子昆在座谈会后表示,通过书记的详细介绍,队员们深刻了解到夏道镇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现状与规划,从“修旧如旧”的古建筑智慧到“非遗工坊”的产业探索,让大家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的可能!

图为赖子昆采访南平夏道镇党委副书记 王涵馨摄

湘水韵调:书院内外聆听文明回响

1月16日,实践队成员走进“千年学府”石鼓书院,在青砖黛瓦间探寻湖湘文脉的传承密码。

在合江亭前,队员通过《石鼓书院记》的创作场景,感慨古代学子“凭栏诵经典,击鼓明志向”的求学盛况;禹碑亭内,队员仔细辨认大禹治水碑刻上的蝌蚪文,感受“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传承;在“王船山行迹图”展板前,队员通过动态地图追踪这位明末大儒的讲学足迹,感悟“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学术担当;在夏明翰烈士《就义诗》手稿展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铿锵字句与书院“忠孝廉节”的训诫遥相呼应。队员谷玮琪感慨道:“从王船山的经世致用到夏明翰的革命精神,石鼓书院不仅是文化地标,更是精神高地!”

图为谷玮琪参观湖南石鼓书院 郭宇红摄

戈壁弦歌:黑油山下的文明共生

2月3日,实践队成员陈政宇走进新疆克拉玛依博物馆,通过馆中的图文展板和设备模型深入了解当地石油开采的科学原理及发展历程。展馆中一卷卷手稿,也再现了老一辈石油工人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创业的感人故事。同时,队员还观摩到了非遗项目——春节打铁花表演,欣赏匠人们将熔化的铁水用力击向天空,绽放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奇观。

调研期间,实践队成员与市民展开深入交流。一位常来博物馆的市民感慨道:“这里记录了克拉玛依从石油工业起步到城市转型的全过程,每次参观都能感受到前辈们艰苦奋斗的石油精神。这些展览不仅是城市记忆,更是激励新一代建设者的精神源泉。”

与当地蒙古族成员交流时,受访者介绍重大节日中,男士身着素雅长袍,女士穿戴彩袍并配银饰头冠。服饰中的蓝色象征永恒纯洁,白色寓意善良吉祥谈及春节习俗,他说道蒙古族过年时亲友互相拜访,蒙语春联装点门楣,还有特殊纹样窗花,充满民族特色与过年气息

图为陈政宇采访常来克拉玛依博物馆的市民 王涵馨摄

图为陈政宇采访克拉玛依博物馆的游客 郭宇红摄

多元一体:文化探寻的时代答卷

从泉州高甲戏的诙谐唱腔到莆田元宵火壶的炽热火焰,从福州长乐游神的民俗盛景到新疆春节打铁花的璀璨绽放,实践队以春节为窗,探寻非遗文化的多样表达。此次实践活动中,队员们见证了千年佛韵与百年戏韵的交融;观赏了打铁花与投壶技艺交织出多民族文化的绚丽画卷……这些跨越山海的文化印记,共同绘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图景。

闽南故地、湘江之畔、天山脚下……来自五湖四海的队员们带着家乡的文化印记齐聚一堂,感受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深厚底蕴。此次非遗寻春之旅,不仅是一次非遗习俗的交流,更是一场跨时空的文化对话。队员们纷纷表示,将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与技术,更好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宇红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16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