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第二党支部于寒假期间,开展了以“文物讲述抗战史,信仰传承中国魂”为主题的社会实践。2025年,从1月8日至2月5日,团队成员分别赴重庆、上海、浙江、陕西、湖南等省市,前往多处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抗战时期革命文物,了解背后的感人故事,传承红色信仰。
文物见证:抗战烽火中的民族脊梁
团队成员黄榆茜前往重庆市大轰炸遗址纪念馆,她对重庆大轰炸入洞券这一革命文物印象深刻。这是重庆大轰炸这一惨痛历史时期的特殊见证物,承载着山城人民在战争阴霾下的艰难求生记忆。1938 年 2 月 18 日至 1943 年 8 月 23 日,日本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无差别轰炸。为躲避空袭,重庆大规模修建防空洞,入洞券便应运而生。它是重庆抗战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重庆人民在极端困境下积极应对、顽强生存的精神。这种在战火中坚守的文化精神,是重庆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重庆大轰炸遗址纪念馆。黄榆茜供图
团队成员刘小碧前往重庆市红岩革命纪念馆,她对《新华日报》印刷机这一文物印象深刻。在《新华日报》发行九年一个月又十八天、3231期的漫长岁月里,《新华日报》印刷机一直担负着繁重的印刷任务,为宣传党的主张、鼓舞人民的斗志、维护、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台印刷机还因其在抗战中的卓越贡献而被赋予了更深的象征意义。它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一位受过伤还坐过牢的老战士”。如今,这台印刷机已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被保存在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中,成为对广大人民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和珍贵见证。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红岩革命纪念馆。刘小碧供图
团队成员胡应易前往浙江省金华市永康抗争纪念馆,她对纪念馆的新形式印象深刻。除了传统的文物展示外,永康抗战纪念馆使用AI赋能的方式,以数字沙盘、场景模拟为重点,生动还原了1937年杭州沦陷后浙江省政府迁至永康方岩的抗战历史。馆内分为“省府迁移”“军民抗战”“文化救亡”等主题展区,陈列了大量抗战时期的纸质档案、版画雕塑及日军侵华罪证,其中一面墙的旧档案和模拟轰炸现场的声光效果尤为震撼。同时,纪念馆还通过现代创意设计,如入口处的“战”字造型和二楼的抗战故事木版画,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历史。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它系统展现了永康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既是浙江省战时行政中枢,也是军民协作、文化抗战的典范,承载了浙东地区不屈的抗争记忆。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永康抗争纪念馆。胡应易供图
精神解码:文物背后的信仰力量
团队成员李楚前往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她对《日寇祸松日记》这一革命文物印象深刻。这是上海历史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它记录了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上海松江地区遭受日军侵略的重要历史。这部日记由时任松江县图书馆馆长雷君彦撰写,详细记载了从1937年8月16日松江首次遭受空袭至11月3日县城沦陷前夕的全过程,计三万九千余字。日记不仅记录了日军的暴行,还反映了普通民众在战乱中的挣扎与抗争,如今已成为了解淞沪会战的重要文物资料。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上海历史博物馆。李楚供图
团队成员吴思瑶前往陕西省汉中市的城固博物馆,她对《教育为抗战建国之基本工作》这一革命文物印象深刻。这是西北联大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深刻体现了特殊年代教育救国的精神内核。抗战全面爆发后,平津多所高校南迁,组成西北联合大学,此文物或为当时的纲领性文件,其核心强调“教育乃民族存续之根基”,主张在国难之际,教育须以“培养抗战骨干、建设复兴人才”为使命,将学术研究、知识传授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文献不仅彰显了知识分子“教育报国”的担当,更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中“文化抗战”的鲜活见证。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城固博物馆。吴思瑶供图
团队成员田静前往湖南省衡阳市的衡阳抗战纪念馆,她对抗战家书这一革命文物印象深刻。锈蚀的钢盔静默如碑,泛黄的家书字字千钧,这些穿越烽火的信物,正将永不褪色的中国魂注入新时代的血脉。在成员参观衡阳抗战纪念馆的过程中偶遇一群儿童。他们认真地听着讲解员的介绍,看着展览中的图片和实物,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或许他们还年幼,但那份爱国之心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他们的心中。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衡阳抗战纪念馆。田静供图
守护文物就是守护民族记忆,传承精神方能挺立中国脊梁。今天,当我们再次凝视这些文物,不仅是为了缅怀先烈,更是为了从那段历史中汲取力量,让信仰之光继续照亮新时代的征程。通过这些文物的讲述,我们深刻理解到,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只有传承信仰,才能让中国魂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第二党支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小碧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