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2月6日讯(通讯员 韦汶静 唐一文 马振允)灰塑作为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明珠,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南宁三街两巷,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街区,古建筑上的灰塑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然而,这片历史街区内的灰塑正面临传承与发展的双重困境:修缮不均,部分灰塑年久失修;民众认知匮乏,大多数居民对其知之甚少。2025年1月8日至10日,广西师范大学“Grey doll”调研团队踏上南宁三街两巷这片土地,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深入探究灰塑传承与发展现状,力求为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找寻出路。
1月8日,调研团队将关注点放在三街两巷的标志性建筑 —— 城隍庙、新会书院以及粤东会馆。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其灰塑装饰更是民间艺术的精华所在。
踏入城隍庙,修缮良好的灰塑令人眼前一亮。色彩绚丽、造型逼真的灰塑作品,生动地展现出往昔的繁华景象。据调研团队深入了解,当地相关部门对城隍庙灰塑的保护工作给予了较高重视,将其视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定期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维护修缮。在专业团队的精心呵护下,这些灰塑在岁月洗礼中依旧保持着较好的风貌,在阳光的照耀下,城隍庙的灰塑闪耀着独特光芒,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市民驻足观赏,成为三街两巷的文化亮点。
图为城隍庙的灰塑。胡润元供图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会书院和粤东会馆。新会书院位于兴宁区解放路 42 号,当团队成员抵达时,发现大门紧闭,周边环境略显冷落。从外部观察,建筑上的灰塑因长期风吹日晒,出现了褪色、剥落等现象,部分图案已模糊难辨。
图为新会书院的灰塑。胡润元供图
而位于西乡塘区壮志路 22 号、同样始建于乾隆时期的粤东会馆,情况更为严峻。大部分灰塑由于长期缺乏修缮,破损严重。岁月的侵蚀使得部分灰塑脱落,墙体上留下斑驳的痕迹;原本精美的花鸟、人物图案,因褪色和磨损,失去了往日的神韵。团队成员与工作人员交流得知,尽管当地有保护灰塑的意愿,但由于资金短缺和专业修缮人员不足,难以对众多灰塑建筑进行全面、及时的维护。有限的资金只能优先保障部分重点建筑,导致像新会书院和粤东会馆等建筑的灰塑长期得不到有效保护。
图为粤东会馆的灰塑。胡润元供图
1月9日,调研范围进一步拓展至三街两巷周边区域。团队穿梭于大街小巷,在老旧建筑间仔细搜寻灰塑的踪迹。在一些偏僻的老旧建筑上,虽发现了零星的灰塑痕迹,但大多已面目全非,仅残留模糊的轮廓,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这些隐匿于角落的灰塑,似被遗忘的历史记忆,亟待人们去唤醒。
除了探寻灰塑的分布情况,调研团队还将关注点转向当地居民,与他们展开了深入的交流。然而,交流的结果却令人深感担忧。大部分居民对灰塑这一独特的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了解极少,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居民从未听闻过灰塑这一概念。在随机采访的众多居民中,超过半数的居民表示对灰塑一无所知,更遑论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一位在此生活多年、见证了三街两巷时代变迁的老街坊感慨地表示,自己每日从这些建筑旁匆匆走过,却从未留意过上面那些默默存在的灰塑,也丝毫不知它们所承载的特殊意义。这一情况也深刻凸显出灰塑在当地民众中的认知程度极低。因此,提升民众对灰塑的认知,让这一古老的文化艺术重新走进大众视野,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1月10日,实地考察结束,调研团队对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整理。广西师范大学 “Grey Doll” 灰塑调研团队负责人表示,此次考察让团队深刻认识到南宁三街两巷灰塑传承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需要政府、社会、专业机构和民众多方携手,共同破解难题。
从保护层面来看,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设立灰塑保护专项基金,确保有足够的资金用于修缮和维护。同时,完善保护机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灰塑建筑的监管与保护。此外,要注重专业人才培养,通过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一批精通灰塑制作与修复技艺的专业人才,为灰塑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提升民众认知同样关键。可以通过举办灰塑文化展览,利用实物、图片、多媒体等形式,全方位展示灰塑的艺术魅力与历史价值;开展社区讲座和文化活动,邀请专家、艺人现场讲解和演示,让民众近距离接触灰塑文化;将灰塑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编写校本教材,开展兴趣课程,培养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从根本上提升灰塑文化的传承力。
后续,“Grey Doll” 团队将根据调研结果撰写详细报告,也期待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南宁三街两巷的灰塑能够重焕生机,继续传承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成为展示南宁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名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子珊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