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和心理辅导方面的角色愈发重要。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体现在多个政策中,例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方向。此外,教育部也多次强调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发展指导等方面的重要性,要求各高校培养出更具责任感和专业素养的辅导员。在此背景下,结合胜任力模型进行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胜任力模型强调在特定职位中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为辅导员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全面分析与评估,能够明确其在学生管理和服务中的关键能力,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培训和发展计划,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服务学生,也为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正确把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1.学识素养。对于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来说,拥有一定的学科修养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只有当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掌握了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时,他们才能在思想教育、处理日常事务、应对危机事件以及提供就业和创业指导等多个方面有效地工作。经过深入研究,针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学识素养,某学校进行了一项深入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辅导员在管理知识、团队领导能力、法律知识和学习能力这四个核心要素上的平均评分分别为85分、80分、78分和82分(满分100分),显示出较高的掌握程度。然而,在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这两个关键要素上,辅导员的平均评分仅为65分和60分,明显偏低。这一数据差异揭示了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科专业性和科研能力方面与普通院校辅导员存在的显著差异。我们发现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管理知识、团队领导能力、法律知识和学习能力这四个核心要素上的评分相对较高,但在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这两个关键要素上的评分则相对较低,这揭示了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在高职院校招聘辅导员的过程中,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和经历往往被忽视,甚至有专科教师担任辅导员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学术指导的能力。
2.工作态度。工作态度基于道德观点和价值导向来评估和行为岗位,不仅能反映出员工的内在情感和意图,且能充分展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高等职业学院的辅导员普遍持有这样的观点:要想做好辅导员的职责,他们必须拥有敬业的态度、对大局的认识、善于识别和任命、强烈的责任感以及积极的适应能力等关键特质。高职院校的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比普通高校更为复杂,辅导员需要与多个职能部门联系合作进行工作,突发事件时常发生,因此,辅导员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能够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只有当辅导员持有积极的职业精神,视学校的和谐与稳定为自己的职责,并以学校及其学生为工作的起点和终点,他们才有可能取得出色的工作成果。工作态度是评估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重要维度
3.个人特质。个人特质是辅导员胜任力模型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该校调研发现,在高职辅导员胜任力模型中,个人特质的维度涵盖了乐观开朗、积极主动和抗压能力这三个主要特点。与普通高校辅导员相比,高职院校辅导员在个人特质方面更具差异性。调研数据显示,85%的辅导员被学生评价为乐观开朗,75%的辅导员被认为具有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此外,在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等方面,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能力结构中个体特征/人格质量的成分更多,强调程度更高,整体评价也更高。这反映出高职院校辅导员在人格特质方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影响力。同时,访谈结果显示,由于高等职业学校管理体制的严谨性和日常事务的繁杂性,辅导员在工作中往往缺乏自主权和发挥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个人特质的充分发挥。潜在和隐含的元素对人的行为和最终结果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大学辅导员的个性特点,在与学生及各个职能部门的互动中,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高职辅导员胜任力模型中,个人特质的维度涵盖了乐观开朗、积极主动和抗压能力这三个主要特点。可以认为,与普通高校辅导员的胜任力模型相比,个人特质是最具差异性的方面。在个人特质方面,特别是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等方面,一般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能力结构中,个体特征/人格质量的成分更多,强调程度更高,整体评价更高。从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管理体制比较严谨,日常事务繁杂、呆板,没有太多的自主权和发挥的余地。
基于上述调研结果,该校在辅导员职业能力构成要素方面形成了以下理论产出:
首先,学识素养是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基础。高职院校应加强对辅导员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提升他们在学科专业性和科研能力方面的水平。同时,在招聘过程中应注重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和经历,确保他们具备对学生进行学术指导的能力。
其次,工作态度是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加强对辅导员工作态度的引导和培养,提升他们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同时,应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提高辅导员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能力和效率。
最后,个人特质是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关键要素。高职院校应关注辅导员的人格特质发展,鼓励他们保持乐观开朗、积极主动和抗压能力等优秀品质。同时,应提供多样化的工作平台和发展机会,激发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水平。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
新时期,高等职业学校要在《标准》的指引下,加强对辅导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培养。按照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能力模式,我认为应该通过显性显与隐性两种方式来实现,找到个体、职业、学院和政策之间的契合点,并对如何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进行积极的探讨。
1.显性途径。第一,要把知识和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辅导员的职业优势。在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的胜任力模型,知识素养是最基础的要素,工作能力是最关键的要素,而知识则是能力养成的基础。辅导员要熟知自己的工作职责,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法理学等方面的学习,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素养和传统文化素养融入其中,形成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辅导员也要重视实际应用,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同时还要对其进行适时的总结,把零散的感性经验和技巧转变成深入、系统的理性思维,以此来推动实践和理论的融合,持续地培育出创造性的精神。辅导员要注重把自己的知识、能力与先进典型的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弥补不足的同时,还可以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建设和改进,在工作中进行创新,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第二,严格准入机制,把好入口关。依据胜任力模型的理论框架,招聘人才不应仅仅局限于技能和知识的评估,而应该全面地审视他们的求职动机、个性特点、价值观以及角色定位。因此,高等职业学院需要建立一套科学且规范的招聘条件和流程,严格执行入职标准,确保入聘门槛,并根据'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作风端正、素质卓越'的职业标准来选拔辅导员。高等职业学院需要制定辅导员的入职考核制度,并根据胜任力模型制定调查问卷。除了明确学历和专业标准外,还需要深入了解求职者的职业动机、个性特质和知识技能,然后通过书面考试和面试来挑选最合适的候选人。在《标准》的引导之下,高等职业学院应当研究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并相应地设立全职和兼职辅导员的职位,为辅导员提供更多的个人成长机会和空间。
2.隐性途径。第一,厘清角色定位,强化角色意识。目前,高等职业学院的辅导员工作存在着明显的无界限问题,辅导员之间的角色冲突已经变成了一个日常的问题,因此,对辅导员的角色进行明确的定位和加强,以及实施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标准》明确指出,辅导员应当致力于成为学生健康发展过程中的人生指导者和贴心的朋友。这意味着辅导员在发挥其作用时,必须以培养学生为核心,推动学生的全方位成长。他们需要明确工作的起点和终点,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哲学,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差异化的培训,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关系,并及时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各种问题;其次,在职业生涯中,我们需要持有同情心,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理解他们的观点和情感,擅长学习和观察,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满足他们的需求,并迅速响应他们的紧急情况;三是剖析自身的职业倾向、性格和兴趣特长等,更好地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合理地分配工作内容。
第二,丰富个人特质,提升人格魅力。人格反映了一个人的整体精神状态,也被称为个性,它主要描述了一个人独有且稳定的思考模式和行动方式。人的性格既稳定又具有可塑性,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其中发挥了正面的影响。辅导员出色的性格特点涵盖了对自己的欣赏、理智地看待他人、积极乐观的情感体验以及对生活的正面追求等方面。因此,辅导员在制定政策和满足工作需求时,应从多方面深入分析自己的认知,明确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并构建一个涵盖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的全面人格发展模型。深入学习理论是增强个人吸引力的关键路径。《标准》清晰地强调,辅导员应当拥有深厚的知识背景,并积极地掌握思想、教育学、哲学和法学等领域的基础知识。高等职业学院的辅导员需要确立一个全方位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持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充分发挥其“博学多才”的个人影响。辅导员还应该充分运用微信、QQ等新型媒体平台,以获取新的知识和积累新的经验,从而成为一名致力于学习的辅导员。高等职业学院的工会和学生管理机构应当积极地组织各种活动,如素质提升、集体指导和体育比赛等,这些都是辅导员减轻压力、激发其责任和创新能力的有力手段。
第三为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并培育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职业观念。影响辅导员职业态度的核心要素是对其职业的深厚认同,这进一步导致了与理想状况下的观点和态度相吻合的行为和态度。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应当对辅导员的工作给予高度的关注、支持和认可,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营造一个优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并充分激发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首先,我们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确保每个人都能发挥其最大潜能,并支持和培育那些希望长期从事辅导员职业的人,使他们成为专业和专家型的辅导员;其次,对于具有相关学术背景和深厚学术造诣的辅导员,我们鼓励他们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组建科研团队,以不断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第三点是,对于那些既具备管理技巧又拥有理论知识的辅导员,我们鼓励他们创建培训、交流、进修、与同行交流、实地工作经验等多种平台,以扩大他们的研究视角,积累实践经验,并将他们推荐为党和政府的备选干部。从辅导员的角度看,他们不仅需要明确自己的专业技能发展路径,积极应对工作中的压力,预测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并制定有效的应急计划,而且还需要主动培养成长意识,抓住各种培训、进修和锻炼的机会,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科科长 张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