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5日讯(通讯员 徐烨)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探究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举措,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12日至7月19日赴湖北武汉、河南新乡、安阳等地开展实践活动,深入思考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探索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
思想为基:文化自信筑根基
图1 团队成员于武汉革命博物馆学习长征知识
图2 团队成员学习党的二大召开的历史
在武汉革命博物馆,团队成员寻找思想的印记。陈旧的物什,是历史存在的证据;无名的相片,是先辈们勠力奋斗的证明;飘扬的党旗,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这一切都在生动诉说着革命的困难与艰辛。驻足在珍贵文物与图片影像前,成员们的思绪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与革命先辈对话。先辈们浴血奋战、为国牺牲的豪情壮志令人动容,团队成员对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也有了更深的体会,深刻感受到了红色文化的磅礴力量。
图3 团队成员观看甲骨文
图4 团队成员于中国文字博物馆探究甲骨文文字含义
在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馆,团队成员探寻中国文字的发展史。中国的文字大致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这不仅是文化的演变,更是生产力的进步。团队在前期也针对殷商文化的特点作了专题探讨,发现殷商文化具有重贾、恋土等特征,这与成员们在参观中发现的殷商多用甲骨记录文字、记载内容多关于祭祀等情况相符。在与文物的“面对面交谈”中,成员们对古文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深刻感慨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的造字艺术、文字记录艺术深深令人折服,真正感受到了文化自信的力量。我们要将青年的生机与活力注入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喜爱中华文化。”
技术为核:探秘新乡综合实验基地
图5 马守田研究员带领同学们参观试验田
图6 团队成员聆听马守田研究员于新乡综合实验基地讲解大型蒸渗仪群组
为更好地了解新质生产力,探索其发展路径,实践团队探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综合实验基地,近距离感受新质生产力。在基地工作人员马守田研究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先后参观了地中渗透仪群组、大型蒸渗仪群组等两个重点群组。马守田介绍道:“通过这些设备,科研工作者们可以实现对农作物生产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并对其精准调控与模拟,精度可以达到毫克、毫米级别,实现农业的精细化发展。”基地依托于前沿技术研究、当地的气候状况,实现了作物单产与质量的优化,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和经验,彰显了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人民为本:从终端看新质生产力成效
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综合实验基地让团队成员从供给侧感知到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进一步探究新质生产力改革的成效,实践团队来到了基地周边的村庄——曹庄展开调研,从村民的反馈中了解当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效。
图7 曹庄村书记曹正向团队成员介绍村庄建设规划
图8 曹庄村书记曹正向团队成员分享乡村治理故事
走在村庄主干道上,四处可见干净整洁的环境与文明宣传标语。村书记曹正告诉队员们,“村庄并非生来就如此。过去村庄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难以处理的村民纠纷比比皆是。乡村振兴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工程。”讲到乡村的振兴之路,曹正也与团队分享了他在任多年的乡村治理经验:“乡村振兴最重要的要素在于‘三个一’:一个好书记、一个好班子、一个坚持学习的理念。”最终的改革成果体现在人民的生活上。事实上,通过走访调研,团队成员也发现,村民们对如今的生活纷纷表示满意,愿意支持村子的长期改革,为大家贡献一份力量。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使团队成员们的思想受到了洗礼,更感受到农业前沿技术的魅力。团队成员也将秉持着“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理念,厚植知农爱农情怀,练就强农兴农本领,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曲家莹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