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9日讯(通讯员 李宸熙)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昆明城市学院团委组建“中华文化传承”实践队前往大理剑川县等地开展“中华文化传承”社会实践活动,走访学习了技艺精湛的白族布扎艺术、古朴典雅的剑川黑陶以及巧夺天工的剑川木雕。
剑川艺韵·布扎绮梦
图为实践队成员体验非遗布扎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布扎”传承人的刘丽湖老师,不仅是技艺精湛的非遗技艺传承者,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她以深厚的艺术功底和不懈的努力,将白族布扎这一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她以一针一线为笔,以斑斓布料为纸,绘就了一幅幅承载民族记忆与智慧的画卷,她能够将“八卦”、“绣球”、“猴子献寿”、“金鱼跃龙门”、“老虎”、“狮子”等传统图案扎缝绣成趣味十足、五彩缤纷的精美工艺品。刘丽湖老师还为实践队成员介绍了传习所内的每一处细节,每一件布扎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寓意,让实践队成员对布扎手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地感受布扎艺术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除此之外,实践队成员还亲身体验了传统布扎瓦猫粘面的制作过程,深刻体会到了“白族布扎”工艺制作的不易,不禁对刘丽湖老师所展现出的匠人精神肃然起敬。
此外,刘丽湖老师开设了传习所,热情传授非遗技艺,致力于培养更多的布扎艺术接班人。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得以延续,让更多人感受到白族布扎的独特魅力,认识到白族布扎不仅是白族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黑陶古韵·剑川瑰宝
图为陶师傅给实践队成员讲述剑川黑陶制作流程
剑川黑陶是力与美的完美结晶,它用土与火的艺术诠释了海门口的古老文明。实践队成员来到剑川县海门口黑陶协会进行参观学习,跟随制陶师傅的步伐,穿梭于独具特色的制陶场所之间,亲眼见证了黑陶制作的繁复过程,十几道工序,环环相扣,每一道都影响着陶器的品质。剑川黑陶传承巨匠董月畅老师还为实践队成员现场演绎拉坯绝技,一团杂乱泥土,在董老师的巧手下化腐朽为神奇,旋转按压间,陶器雏形渐显,随着拉坯的深入,陶器表面逐渐泛起了温润的光泽,展现出黑陶独有的古朴与雅致,实践队成员屏息观赏,赞叹连连,深刻领略董老师的精湛技艺和剑川黑陶的独特魅力。
匠心独运·木雕传奇
图为木雕师傅给实践队成员讲述木雕的制作过程
剑川素有“木雕之乡”美称,剑川木雕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木雕艺术蜚声海内外。实践队成员深入剑川县回龙村寻访学习传统剑川木雕技艺,这里不仅是剑川木雕的摇篮,更是千年技艺与现代创意交织的璀璨之地。在海门口木雕师傅的带领下,实践队成员观赏了造型优美的古代木雕人像,栩栩如生的九龙壁木雕,构图严谨统一的孔雀开屏木雕,浑然天成的根雕艺术品,古典而不失现代气息的木雕家具也是让人眼前一亮。实践团成员被这些木雕作品的精湛工艺与深邃文化内涵所震撼,认识到木雕不仅是技艺的结晶,更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情感。
实践队成员表示非遗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与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情感和价值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该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传统非遗文化的责任,让传统非遗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宸熙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