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8日讯(通讯员 曹莹)2024年6月25日下午14:00,郑州大学国际学院“百年党史寻旧迹,红色精神焕新光”社会实践团队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首站来到了郑州二七罢工纪念塔和纪念堂。
团队选择以二七罢工纪念塔和纪念堂为社会实践的起点是基于其背后独特的历史意义。10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这是第一次中国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充分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最勇猛的奋斗精神和最伟大的牺牲精神,它以工人的头颅和鲜血,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使人民更加认识到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军阀是中国各族人民不共戴天的敌人,必须与之斗争到底。这次罢工也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
下午2:00,团队首先进入二七纪念塔进行参观学习。二七纪念塔始建于1971年,是为了纪念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建,塔建于1971年,高63米,占地面积352平方米,建筑面积1923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砌体结构,平面呈两个五角形并联,是一座建筑独特的仿古联体双塔。团队成员们从“溯源”展厅进入,依次进入了“觉醒”“共生”“印象”等十个展厅进行参观学习。
团队成员在“共生”展厅中观看影像。
在“记录”展厅中,团队成员们仔细观赏了陈列柜中展示的郑州的一些老商标、邮票和参观券,对这些“陌生”的事物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正如展厅的名字“记录”,这里记录着郑州老城的旧日记忆。在“焕新”展厅中,通过高科技手段结合灯光和剪影技术呈现了郑州的发展历程和如今的全新面目,展现了“二七精神”指引下,郑州人民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在这片经炮火历练的土地上埋头苦干,在时代的洪流中淬炼焕新。改革开放以后,“二七塔”屹立在郑州的繁华商圈中,其票价先后经历了5分、2角、5角、1元等7次调整到如今验证身份便可免费进入,见证着党的引领下一座中原城市的复兴发展繁荣强大。“一座塔与一座城,对望,相拥,同频共振,奏响跨越发展的协奏曲!”
团队成员在“记录”展厅中观看纪念品
展厅中展示的二七纪念塔门票
结束了二七纪念塔的参观后,团队成员继续前往二七纪念堂进行参观。二七纪念堂是在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旧址——“普乐园”上建立起来的。“普乐园”的前身是“天保”客栈。1913年,杨万青等人在原地盖起了一座戏院,取名“普乐戏院”,后叫“普乐园”,是当时郑州最大的戏院。大罢工后,“普乐园”仍为京戏院。1950年由郑州市总工会接收,更名为“工人影剧院”。为了弘扬“二七”革命精神,让后人永远铭记这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历史,1951年9月,郑州市人民政府在“普乐园”旧址上兴建了今天的二七纪念堂。进入纪念堂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二七工人大罢工雕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领头工人神情肃穆、目光坚定、挥舞左臂,身后的每一个工人都神态坚毅地走在他们用血汗铺筑的铁轨上。随后团队成员依次学习从“京汉铁路总工会的成立”到“二七惨案”的经过,在一份份旧报纸和旧照片中溯回红色记忆。走出展厅来带大堂,团队成员注意到大堂中央的浮雕,工人们丝毫不畏惧反动派警卫手中的棍棒,高举起“劳工神圣”“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的旗帜,铿锵有力的呐喊穿越时空至今依旧回荡在人们心间!
纪念堂内的二七工人大罢工雕像
本次实践活动旨在通过重走二七革命圣地,追溯红色记忆,通过切身实地的探访和学习,了解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事件在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领悟“二七精神”扎根与中原儿女的血脉之中,构成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生动诠释,也是铁路工人红色血脉和基因的原点所在。“二七精神”绝不会仅仅停留在历史的记忆中,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它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赋予人们坚定、团结与勇敢的意志,指引着郑州这座中原城市的崛起与发展,指引着新时期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与发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婕茗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