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考察脱贫攻坚工作时指出,“要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保持现有政策总体稳定,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在此背景下,宁夏大学三味“蔬”屋助农团于2024年7月13日至7月17日在指导老师李昱龙、陈虎的带领下深入宁夏彭阳县红河镇与新集乡的广袤田野,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观察当地农村的发展现状,探寻种植过程中的相关科学技术,调研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并在当地宣传绿色有机种植技术。从而显著提升当地民众的收入水平,优化生活质量,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受与获得满足感,让发展成果更加惠及民生。
图为蔬菜种植基地的景观。
团队成员深入当地群众,在当地进行广范围的调查问询,发放调查问卷,对于一些不方便的老人,团队成员进行询问,代为记录。在交流中,团队成员也了解到村里的种植产业蓬勃发展,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更令人振奋的是,许多村民有幸成为了当地蔬菜种植公司的一员,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稳定的工作,这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更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希望与活力。大家纷纷表示,如今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越来越有盼头。
图为实践成员与村民进行交谈。
团队成员有幸探访了宁夏东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亲眼见证了该公司从高效采摘到精细分拣的全产业链运作模式,其完善程度令人印象深刻,相较于传统农户的分散作业,无疑实现了效率与效益的双重飞跃。同时,宁夏大学农学院李昱龙老师向该公司提出了很多种植建议,也讲解了蔬菜在不同种植环境下的不同特征,公司负责有机蔬菜种植的部门负责人表示出了极高的认可与感激之情。
在彭阳县红河镇什子村,李昱龙老师和团队成员与村子的副主任杨志忠展开深入交流,就农业技术、农村基础设施、农民生活水平等各个方面进行问询,了解什子村近年来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显著发展成就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空间与潜力。
图为指导老师李昱龙与村副主任交谈。
同时,团队成员也到达了彭阳县新集乡团结村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在这里,团队成员向技术人员马素会请教,了解每个大棚所育蔬菜的幼苗形态、将不同生长环境下的蔬菜进行比较,并观察到不同环境中,蔬菜的叶子颜色、厚度、根系的长度都有所不同。期间,团队成员针对番茄苗卧倒这一现象提出疑问,技术人员讲解到“由于棚内的高度限制,它卧倒的时候,就相当于用了一次控旺药,番茄起来的节就会短一些,并且其坐果率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图为技术人员马素会向实践成员讲解辣椒育种技术。
团队成员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园艺技术推广站彭阳县蔬菜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还详细了解了“娇艳8号”辣椒。该辣椒采用鱼菜共生技术,通过此技术,可实现“一棚双收,一水两用,菜鲜鱼优”的绿色生产效果。
在当今这个信息快速流通、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团队成员的创新传播策略无疑为红河镇及新集乡的特色蔬菜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通过直播、Vlog视频等新媒体形式,不仅极大地拓宽了农产品的宣传渠道,还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现了绿色有机种植技术的魅力与成果,有效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为农民的蔬菜种植提供更多多元化的选择。
虽然仅仅数日时光匆匆而过,但团队成员的收获却异常丰硕。作为农科学子,团队成员仿佛跨越了知识的界限,让乡村农业发展的脉搏与我们的心跳共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中深情寄语:“我们应将课堂学习的智慧与乡村实践的沃土紧密相连,深耕爱农之心,锻造兴农之才,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挥洒汗水,建功立业,为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奉献我们青春的力量与激情。”
实践团队积极响应这一号召,致力于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动实践,让每一份学术积累都能在乡村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发挥学科的专业优势,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入乡村,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实践与检验,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与升华。它让团队成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心中的理想不再只是个人的梦想与追求,而是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与人民的福祉息息相关。
展望未来,团队成员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之中,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誓言。实践成员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投身乡村、服务基层,青年人的行动将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为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出青年的智慧与力量。
图为实践团在红河镇蔬菜种植基地的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艳楠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