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精神,谱写时代新篇:华中科技大学IT青年行——“弘扬西柏坡精神,谱写赶考新篇章”社会实践队赴河北省寻访红色文化

发布时间:2024-08-15 19:1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奕龙 王雯琪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5日讯(通讯员 陈奕龙 王雯琪)2024年7月12日至7月14日,华中科技大学“弘扬西柏坡精神,谱写赶考新篇章”社会实践团队王雯琪、赵乐颜等一行人前往河北省进行“IT青年行”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红色文化之旅。

学习感悟西柏坡精神,重温“赶考”风貌

7月12日,实践队前往西柏坡进行学习,此次红色之旅,从西柏坡开始。西柏坡为中国五大革命圣地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内。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解放了全中国,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

在庄严肃穆的西柏坡纪念馆广场,实践队队员们举行了向五大领袖献花仪式,一朵朵鲜花承载着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和对伟大历史的尊重。面对鲜红的党旗,全体党员举起右拳,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一句句坚定响亮的声音再一次在实践队队员耳边响起,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全体党员时刻牢记党员身份,不忘初心,永葆共产党员本色,激励着每一位实践队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实践队队员参观了西柏坡革命纪念馆,那些革命先辈们使用过的物品,那些为了理想奋斗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每一位实践队员。每一件展品,都像是历史的见证者,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在展馆中,实践队员们认真聆听对于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指挥三大战役以及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讲解,深入直观感受到新中国的光辉历史和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的丰功伟绩。

图为浮雕《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给实践队队员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那座巨大的浮雕——《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它是无数革命先烈为中国共产党光荣使命奋斗的见证,透过浮雕,实践队队员们仿佛能够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种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西柏坡精神。

参观冉庄地道战遗址,培育红色血脉

7月13日,实践队前往河北冉庄进行参观学习。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清苑县冉庄,距保定市约30公里。抗战期间,勤劳智慧的冀中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从1983年开始挖地道,构建了近16公里长、巧夺天工的“地下长城”,先后歼敌2100余人。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平原抗日军民创造的一个奇迹。冉庄地道战遗址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见证,是人民战争取得胜利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英勇斗争精神的历史见证。

进入展厅,首先映入实践队队员眼帘的是一组震撼人心的大型浮雕,它生动有力地体现了人民是不可扎实的力量。穿过地道,左侧的数字浮雕从1931年到1945年依次排开,象征着14年抗日战争历程。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队员再一次深刻认识到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对于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也被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奋战到底的决心和壮举所鼓舞。随后实践队队员还参观了冉庄村公所、冉庄地道遗址等,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参观的过程中,实践队队员们既为冉庄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苦心孤诣地进行军工生产而振奋,也为冉庄人民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和牺牲而落泪。参观结束后,实践队队员们感叹道:“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身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当学习冀中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投身于国家和民族最需要的领域,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历史上创造了无数惊人的奇迹,冉庄“地道战”就是其中一个。冉庄,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的缩影,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是使华民族历尽沧桑而不衰败的精神体现。

探访“未来”雄安,领悟千年大计

7月13日,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邀请了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教授李凤瑞作题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专题讲座,实践队队员们积极参与,聆听学习了关于雄安新区的规划与建设,深刻认识了雄安新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7月14日上午,实践队前往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实地感受新区的发展理念和创新活力。一路上,实践队队员目睹了这座“未来之城”的样子: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低碳智能的城市环境,逐渐感受到雄安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的特殊精神面貌,深刻体会到雄安新区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处处彰显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走进悦容公园、白洋淀,实践队员们亲身感受着绿色、森林、智慧、水城一体的新区。九河下梢、水韵相生,一片碧水连天、鸟飞鱼跃的水域在白洋淀展开。雄安新区的带队老师向成员们介绍道:“白洋淀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水质从劣V类提升至Ⅲ类标准。”城淀相依、和谐共生,白洋淀不仅展示了雄安新区大规模开展白洋淀生态治理以后的淀泊风光、华北水乡风采,更是新时代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此次雄安新区的实地调研让实践队队员们更加切实地感受到这座“千年大计”的城市的蓬勃发展。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绿色的生态自然环境同时在这座“未来之城”画卷中展开,让队员们深刻理解到科技创新、生态保护和人文关怀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激励着队员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雄安新区

追溯正定之韵,探究思想之源

7月14日,实践队前往河北省石家庄正定县开展实践学习。正定县,是实践队此次红色文化之旅的最后一站。实践队首先前往参观的,是塔元庄村委会。

  “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塔元庄儿女铭记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厚望,以实际行动绘就了一幅令人瞩目的“三化”发展精彩画卷,生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的深刻内涵。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走进塔元庄村村史展览馆,这里记录了村庄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变迁历程。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实物展品和详实的文字资料,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塔元庄村从一个普通农村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新农村的辉煌历程。

塔元庄的巨变,不仅是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成果,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三农”工作赋予的新的时代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青年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此展宏图上,未来必定有更多青年人携手并肩,以实际行动诠释“青春无悔,乡村有我”的誓言。

随后,实践队队员们学习了由中共河北省委党校付丁丁副教授讲授的《好干部是如何炼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定探源》专题党课,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从政经历的过程中追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付老师运用大量鲜活案例和生动故事,阐述了时年29岁的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县工作期间,以调查研究为主要抓手,以开新局破难题的工作思路,积极解决诸多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当时贫困落后的正定县经济、文化和党风廉政建设步入正轨的往事。

通过聆听党课,队员们纷纷表示,通过重温党的光辉历史,深刻领悟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切实感悟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伟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俞乐遂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51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