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1日讯(通讯员 林祺瑄 李军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老师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传承“嘉庚精神”,续写时代华章,集美大学师范学院“习思践悟”实践队于2024年7月7日至10日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开展调研宣讲活动。
承继千年古韵,绵延民族文脉
安溪文庙是滋养爱国主义精神、凝聚红色力量的重要场所。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集美学校坚持为国育才的初心,决定内迁安溪。安溪文庙成为集美学校首批内迁教师与学生的落脚点。
为追寻嘉庚先生的办学足迹,探索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2024年7月7日,实践队走进安溪文庙开展为期3天的探索集美学校内迁安溪历史、激发青年爱国情怀的调研与宣讲工作。
实践队围绕集美学校内迁安溪这一历史事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意义与时代机制,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查阅、专家采访等多种形式,力求还原波澜壮阔的历史全貌。抗日战争爆发后,为确保师生安全,保存民族文化血脉,集美学校被迫内迁安溪,安溪文庙成为了集美师生内迁的第一个落脚点。而陈嘉庚先生“我培养你们,并不想要你们替我做什么,我更不愿你们是国家的害虫、寄生虫;我希望于你们的只是要你们依照着‘诚毅’校训,努力地读书,好好地做人,好好地替国家民族做事”的著名演讲就是在此地发表的。
同时,实践队结合时代新特点与青年需求,精心设计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宣讲活动,引导青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了解革命历史,传承发展“嘉庚精神”,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队在安溪文庙。通讯员 许子桑供图
承袭古典工艺,续写千年茶香
安溪县已有上千年的产茶历史,是“中国乌龙茶之乡”,素有“中国茶都”的美誉。为弘扬安溪茶文化,传承茶艺技艺,7月8日,实践队走进安溪茶文化博物馆,旨在深入挖掘和传承安溪茶文化,为乡村振兴、文体融合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一叶茶香起,共绘富民图。调研深入,队员们真切领悟到安溪县“三茶”统筹理念的深远智慧,更深刻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安溪茶产业所发展出的独特优势与非凡活力。队员陈秋怡表示:“作为安溪学子,我们有责任更有能力,利用自身专业技能和优势,加入打造茶乡特色文化品牌的队伍中,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扩大安溪茶文化的影响范围。”
报国弦歌不辍,筑梦青春永扬
红色印记深植爱国心,历史长河激荡民族魂。抗战时期,集美学校“有如隆冬草木,在严霜沃雪中,全其生机”,克服了重重困难,并通过举行演讲、发行刊物、开办战时民众夜校等形式,将抗战救国呼声传遍校园内外。
谨记陈嘉庚先生的殷切期盼,一批又一批集美学子从这里走出去,又以教师的身份回到这里反哺家乡教育发展。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为深入探索“教育家精神”与“嘉庚精神”在八闽之地相融共生之道,7月9日,集美大学师范学院“习思践悟”实践队前往安溪一中采访集美大学校友陈巧华老师。
在分享自身实际教学经验的同时,陈巧华向队员们揭示了“教育家精神”的深远意蕴与崇高理想。她引述陈嘉庚先生“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重要论述,以此强调教育对于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石作用。陈巧华认为,教师作为教育的中坚力量,其首要职责是以德施教,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引导其成长为高尚品格与卓越才能并存,能够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贡献力量的栋梁之才。
正是受到陈巧华老师教育情怀的感染,她的众多学生将目光投向培养其成长为师的集美大学,渴望继续追寻并践行陈嘉庚先生的教育理想。学生廖雅琳表示:“在陈巧华老师的启迪下,我选择报考集美大学,希望通过四年的学习传承和发扬陈嘉庚先生‘教育为公’的崇高精神,为家乡教育发展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为实践队采访陈巧华老师。通讯员 吴茜供图
千年的民族文脉,宛若细水长流的清泉,悠悠不绝地滋养着华夏儿女的心田。任凭外界风雨如何肆虐,都无法阻挡青年一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步伐。青年一代始终将以满腔热血和执着信念,让中华文明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新时代师范生群体当不忘“教育兴国”之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之使命,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以青春力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祺瑄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