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1日讯(通讯员 谭成鑫、向玲玲、张畅、王娜、熊青青、杜清相、刘钟星)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决策部署60周年。为传承三线精神,以更加自觉的姿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由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七名研究生组成的“三线建设历史与成就实践调研团”,同时作为四川省三线建设研究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学生三线建设文化资源大调查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在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晓勇和指导老师罗玮栋的带领下,于8月2日来到英雄城市攀枝花开展为期一周的实践调研,通过深入了解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和精神价值,传承并发扬三线精神。
探寻三线历史足迹 启迪青年未来之路
实践调研团先后来到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和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重温三线建设光辉历程,感悟三线精神深刻内涵。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花城新区干坝塘村,是目前国内展陈面积最大、展陈最全、藏品最多的三线主题博物馆,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三线建设六十载,随着岁月的流逝,三线建设的贡献日益显现。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以其丰富的展品和精心的布展,浓缩了那个时代的光辉历程和奋斗精神。团队成员参观了“地动山河铁臂摇”“风卷红旗如画”“待到山花烂漫时”等展区。展区展现了大量三线建设者的生活照片和工作日记,队员们被馆内陈列的历史图片、实物及文献资料深深吸引。一件件鲜活文物、一幅幅生动照片、一个个微缩场景,一件件充满故事的实物,再现了“三线建设”的辉煌历史与伟大成就,让大家仿佛置身于那个火热的年代,感受到了三线建设者们在艰苦环境下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同时实践调研团还与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举行了院馆交流座谈会。双方表示,攀枝花三线建设史料丰富,是生动的思想教育素材。攀枝花在三线精神的弘扬和传承上成效显著,也探索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和模式,希望双方在学生实践、“大思政课”建设和三线建设研究等方面有进一步的合作发展。参观和座谈交流,实践团队员们更加感受到三线建设的不易与社会各界传承三线精神所做出的努力,这不仅是对三线建设峥嵘岁月的回望,更是对三线精神的接力传递。
为深入了解攀枝花早期开发历史,团队成员来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又名“十三幢”)开展调研活动。“十三幢”是攀枝花开发建设的早期建筑之一,承载了攀枝花人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纪念馆及展厅汇集实物1000余件,照片近千张,充分运用雕塑、灯光、视频、实景再现等手段,生动展示和立体再现了攀枝花“三线”建设及中建三局成立早期艰苦创业、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历史全貌。在指导教师的带领和讲解下,一行人参观了矿样室、绝密室以及领导人用过的生活用品等实物,通过图片、实物、文史资料等多种形式,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攀枝花开发建设历史,现场沉浸式体会到党和国家对三线建设的高度重视。实践调研团还了解到攀枝花作为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其名源于“七户人家一棵树”。攀枝花城市原点广场坐落于“七户人家一棵树”旧址,其基座的三级台阶代表三线建设。地标高1.965米,代表攀枝花市于1965年成立;宽3.4米,代表毛主席对攀枝花开发建设做的“3.4”重要批示也代表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日。原点广场设计简约庄重,象征攀枝花从荒原中崛起之坚韧。浮雕和雕塑再现了建设者不畏艰难、迎难而上之壮举。五十多年前,几十万建设者云集这片“七户人家一棵树”的荒芜之地;五十多年后,攀枝花钢铁基地的高炉依然炉火熊熊,一座崭新的“花城”矗立在金沙江畔。
攀钢引领产业升级 乡村振兴共绘发展新篇
团队成员在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展厅追寻三线建设历史足迹,感悟攀钢发展历程,重温三线精神。认真听取了讲解老师对场馆内陈列的各项资料、文物以及历史背景的现场讲解。尤其是对当年狮子山矿山大爆破的讲解,让大家深切感受到了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必须分秒必争、加快建设的紧迫感。
攀钢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线建设的成功典范。攀钢的建设不仅为攀枝花市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建筑材料、能源供应等。在攀钢的建设过程中,数十万建设大军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为动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建成了这座现代化的钢铁企业。进入新时代,攀钢集团不断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在钢铁、钒钛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如今,攀钢正在大力发展数字产业,将以数字化转型驱动攀钢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要求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国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指南。英雄城市攀枝花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国家战略而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因国家战略而兴,率先构筑全市共同富裕试验区。2022年,攀枝花成为全国第一个探索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的地级市,大力发展三线建设充实了全市精神文化滋养,对促进精神文化共同富裕发挥出重要作用。
田园风光无限好,人民生活乐陶然。坐落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的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镇昔格达村,依托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农业资源,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在当地村民与村两委的团结协作下,不仅摆脱了贫困面貌更被授予了“全国文明村”、省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等荣誉称号。近年来 昔格达村通过“康养环”“研学环”“生产环”共富项目打造与一流共富企业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建成了共富堡垒,通过村民闲置房屋与土地流转到村集体再流转到社会企业的方式打造特色农文旅融合产业,通过光伏发电点亮乡村振兴,同时水稻、魔芋、香芋等农作物能够实现自给自足,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真正实现共富。
近年来,攀枝花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建成红格小镇太阳湖、米易县城、普达阳光等康养品牌项目。攀枝花的发展历程与三线精神紧密相连,回望历史,建设者们面对极端艰苦的条件,紧密团结在一起,完成了钢铁基地的建设,为攀枝花的建设奉献了青春和热血。立足今天,攀枝花人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服务业,通过历史遗产保护、红色文化传承、现代产业转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绿色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保障与民生改善、政策支持与战略引导等方法,进一步推动攀枝花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三线精神深刻地影响了攀枝花市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成为了攀枝花市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攀枝花人不断进取,不断奋斗。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三线建设“青春热血”,三线精神璀璨星辰。经过为期一周的学习,团队成员对三线建设的历史与成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三线精神的时代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感悟。三线精神是三线建设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其蕴含的精神特质是激励青年大学生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作为青年大学生,肩负着传承弘扬三线精神的重要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三线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谭成鑫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